太阳八十八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1 大下败中,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格君火,不得下降,则外见身热,内见心烦(七十七,不欲近衣),即使没有胀满,也知有胃逆上格,下而伤中,胃中空虚,火逆不降也。干姜救逆,回阳建中,栀子泄上格之热。
太阳八十九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1 汗下败其中气,胃气上逆,火炎则烦热也。胸中窒者,胸中热瘀壅塞,火炼肺津而为痰,填塞心宫也。胃逆而君相二火俱逆,故胸中如窒,也是因上热而觉窒也。
2 此为太阳外感的误治坏病,多一剂知二剂已,内伤也有此种证状,但有下寒者,用此方不能愈,且还能凉中,不宜适用。
太阳九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 汗吐下伤中,不病下寒,而病上盛,此是误治新伤,误下之后,胃中空虚,不降火逆,故见虚烦不眠,只是上热虚烦,若剧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者,栀子豆鼓泻胸膈瘀热。(余也不知道栀子能不能吐,但豆鼓能吐。)
少气者,是什么意思,是胸中热盛,还是胃逆胸满之少气,余也不知,505页吐血,热伤心气,心气不足,此已有栀子泻热,或许为上条,胸中窒者是为少气之义,但加甘草,则作补中益气。生姜降逆止呕。
按;此就是外感误治,误下新伤,胃中空虚,火逆不降而上盛,此类方多不能治内伤杂病,但可以救误治坏病,此可以明理,明胃气不降之理。因太阳病最易治坏。如果以后,治外感普及用中医来治,则此栀子类汤中能用到。栀子类汤,太阳坏病,救逆的预备方。学内伤杂病时,可以用此来明理,无论内伤外感,中气则同。
2 太阳之病,误汗吐下,败土伤中,非逆即陷,胃逆脾陷之义。人之中气,降上之火升下之水,中伤则水火不交,此只见中伤火逆,依法治之。现代太阳病,很少用中医治,故坏病也几乎无有,但读此诸汤,可以明理。
3 栀子类汤,误治伤中,胃气不降,阳火不降而上旺也,清泻上热即可,仲景救逆汤之方,皆是建中之义,清上阳郁格之热,则中气复常。注意不是中虚,而是中伤,误治新伤也。
《伤寒》太阳中篇之坏病,可以说是圣人仲景,用来说明当时中医治病多么的不规范,太阳中篇,不仅是救治坏病,更是治中医之恶习,也就是说即给你救逆之方,又教你坏病之理,又教医生医理为什么会坏,这就是拯救中医,若众医家皆知太阳上篇之理法,哪还有太阳中篇之坏病,培养合格的医师,传承中医,建造中医体系,这才是圣人。仲景体系,唯*师能解透。
后面还有更复杂的,误下中伤的结胸与痞证,相比来说栀子汤类证就是上热不降。新伤胃逆,君火不降而上热心烦,泻热荡浊即可。
栀子汤烦不得眠,此又区别酸枣仁汤的虚烦不得眠。此从太阳坏病,误治新伤,胃逆火炎与中虚胃逆火炎之别。此可以对比新伤与中虚。此胃逆火炎心烦,同八十七的误下新伤,但无腹满。
1,先提一个问题,九十条提纲言,若少气者,栀子甘草鼓汤主之。这个“少气”是少肺气,还是少中气,还是其它的意思,我在注解中也是不能明白什么意思,也不能确定我的注解是对错,也是含糊其词,你认为什么意思。欢迎留言。
有的人疑问学习中医,到底要不要把精力放在背诵《伤寒论》提纲条文上?我觉的这是个违命题,这是现代人典型的习惯性应试思维,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死记硬背上,没有独立的思考,只会成为一个考试机器。学不得提纲要领,背下来也不会治病,虽然你很努力很认真的去背。希望看过我这个观点的人,不要去犯傻。省点时间,去思考去参考。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教材,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它不要去看,即使看也是这两本书众家的注解,当作学习《伤寒金匮》的参考工具书,读过多的杂书,会让你学更多错误的理论,会让你的辩证变成狡辩。为了让每个读者,少走弯路,直奔主题,给大家推荐《*元御医学全集》这是学习中医的唯一入门之路,你没有看错,我在重复一遍,是唯一入门之路。学上一两年之后,你在去看其的医书,水平一目了然,之后你在去看各种医案,你就有能读的有点眉目,哪些现是治好的,哪些病是偶然治好的。除*元御之外,没有一个人能系统的把伤寒病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自仲景之后,唯一能把医学四圣,一脉相承的中医正宗给注解明白。不学*元御,你连中医的门都换不到,更别提入门一说,永远都不会入门。今晚就把这话说死了,就这么肯定。
欢迎评论,指出错误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元御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