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简介:
*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芪来固表,常服*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芪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以*芪为原料的中成药达多种,随着*芪医疗保健范围不断扩大,对*芪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发展*芪生产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芪的种植条件和种植效益吧!
一、*芪的种植条件
1.*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各省区均适宜种植*芪。
2.*芪为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
二、*芪的种植时间
1、种子处理
*芪种子具硬实特性,播种前必须进行处理,方法如下。
①硫酸处理:用浓硫酸处理老熟硬实*芪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比不处理的提高50%左右,用90%的硫酸5毫升/克,在3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种子2分钟随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
②机械处理:用砂磨及温汤浸种法均可提高*芪硬实种子发芽率,以温汤浸种结合砂磨法在生产上较为可行。
2、播种时间
*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春播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在6~7月份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新籽低温处理,冬季防止冻伤。
3、播种方法
*芪通常采用条播,行距20厘米左右,沟深3厘米,亩用播种量2~2.5公斤,播种时,将种子用甲胺磷或菊酯类农药拌种防地下害虫,播后覆土镇压,亩施磷酸二胺8~10千克,硫酸钾5~7千克作底肥,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湿润或加覆盖物以促进出苗,也可穴播和撒播。
三、*芪的种植效益
1、每亩地需要*芪良苗5公斤,现在市场*芪良苗价格在元公斤,5公斤×元=元,亩=×元。
2、本地多以山地为主,每犁一亩地需要元,亩=×元。
3、栽种一亩地需要人栽种一天,每个人工资40元,3人×40元=元,亩=×元。
4、生长周期9个月锄草需要花费5个工时,每个人工开支40元,5人×40元=元。
5、化肥每亩需要施肥1包,每包费用元,亩=×。
6、10月秋收,每亩需要12个人采挖一天,每人工资在40元,12人×40元=元,亩=×元。
7、合计种植一亩*芪需要的种植成本元,亩=×元。
8、秋收*芪平均每亩可收1斤鲜货,每市斤鲜货平均售价在3元,1斤×3元=4元,亩=×4元。
9、收入减去成本,收入4元-种植成本元,每亩*芪收入大约在元,亩=×元。
10、鲜*芪5.5市斤左右折干1公斤,1斤鲜货折干后的*芪大约在公斤,按照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公斤干货x20元每公斤-种植成本元=元
四、*芪虫害及防治方法
1.*芪白粉病
(1)症状
初期叶两面生近圆形白色粉状斑;扩展后连接成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或整株被一层白粉所覆盖;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杆等部位;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层中产生无数黑色小颗粒,为闭囊壳。到秋天*芪田块发病率达70%以上,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产量受损。
(2)发病特点
病菌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子囊孢子萌发,侵染二年生*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并繁殖蔓延,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随风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6月下旬于春播*芪田出现多个发病中心,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加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闭囊壳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病菌除为害*芪外,还为害防风、沙苑子、金盏菊、鉴草、苦参、黑故子、紫菀等。
(3)防治方法
1)种植时宜选新茬种植,尤其以禾本科茬为好,忌重茬。
2)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
3)根据*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芪地上部分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4)前期及时中耕除草,中期合理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2.*芪白绢病
(1)症状
发病初期地下部无明显症状,后期根茎内的菌丝穿出土表,布满病株茎基部的土表,最后在根茎上和土表层形成先为乳白色、米*色后为茶褐色菜子大小的菌核。后期根茎腐烂,仅存一丝“乱麻”。地上部发病初期顶端凋萎、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2)发病特点
土壤、肥料带菌是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间以菌丝蔓延及菌核随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6月初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下旬发病严重。病害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生严重,蔓延迅速。
(3)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并在病穴中施用石灰消*,防治病菌扩散蔓延。
2)选择离林地较远的熟地以及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与禾本科作物进行5年以上轮作,忌用前作为茄科、豆科、菊科植物的土地种植*芪,栽植*芪前茬以小麦、油菜为宜。
3)适时定植,合理密植。精细耕地,土壤处理。秋季耙耱整平土地。开春后定植前耕地、耙耱,以保证地表平整、土壤疏松。
4)施足基肥,配方施用化肥。合理密植,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料,可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芪药用根系发达,需肥较多,生长季施肥较难,故在开春整地时施足基肥。
3.*芪根腐病
(1)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根尖或侧根先发病并蔓延至主根,染病植株叶片变*枯萎,茎基和主根呈红褐色干腐,上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腐烂或很少,病株易从土中拔出,主根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根部长出粉霉(分生孢子)。
(2)发病特点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始发,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甚至大面积毀种。
(3)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且选用健康优质的种子;
2)选择地势高,排水畅通、土层深厚、相对平坦的沙壤土种植;
3)做好排水工作,排出积水,特别是雨季;
4)实行6年以上的轮作;
5)合理施肥,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6)防止种苗在贮运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4.菟丝子危害*芪
(1)症状
当菟丝子种子萌发时遇到寄主,即缠绕其茎,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韧皮部吸取营养。建立寄主关系后与胚根断离。一株菟丝子可复盖缠绕相当大面积的植物。植物受害后,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变*,造成茎叶早期枯萎,严重时枯死。
(2)发病特点
当菟丝子种子萌发时,伸出白色圆锥形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长出*色细丝状幼芽,伸出土后,其顶端在空中随风吹而摇荡,如遇不到寄主,待10~13天营养耗尽而死去。如遇到寄主,即缠绕其茎。菟丝子每个生长点在一昼夜可生长10厘米以上,阴雨天生长更快,茎藤继续长出许多分枝。菟丝子的再生能力强,被切断的茎蔓只要有一个生长点就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继续危害。菟丝子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入土中,少部分混入作物种子中。菟丝子种子混入秸秆做饲料或施用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都可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菟丝子的抗逆力强,遇到不适宜条件时种子有休眠作用,不萌发,可保持发芽率5~7年,所以一旦田地被菟丝子侵入后,会造成连续数年均遭菟丝子危害问题,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也能萌发。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在野外极易辨识,7~8月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
1)与非寄主植物轮作5~7年。
2)在耕作前提早翻耕并灌水,以促使菟丝子在发芽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受害严重的地块,每年深翻,把菟丝子种子埋于3cm以下便不易出土。
3)清除菟丝子种子,利用菟丝子种子与作物种子大小形状的差异,通过筛选清除混入作物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
4)春末夏初及时检查,发现菟丝子连同杂草及寄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并销毁,清除起桥梁作用的萌蘖枝条和野生植物。
5.芫菁
(1)形态特征(中华豆芫菁)
成虫:体长15~22mm,体和足黑色,头部略呈三角形,红色,被褐色短毛。触角除第1、2节为红色外,其余均为黑色。雄虫为锯齿状,雌虫为丝状。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白纵纹,沿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均镶有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白边。
卵:椭圆形,长2.4~2.8mm,宽1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褐色,表面光滑,聚生。
幼虫:复变态,各龄幼虫形态不同。1龄为(虫丙)型,为深褐色的三爪蚴,行动活泼;2~4龄都是蛴螬型;5龄化为伪蛹状,胸足呈乳状突起,形似象甲幼虫。6龄又为蛴螬型。
蛹:长15mm左右,灰*色,复眼黑色,裸蛹。
(2)形态特征(绿芫菁)
成虫:体长11.5~21.0mm,宽3.0~6.0mm,通体为绿色或蓝绿色,具紫色的金属光泽,个别鞘翅上具铜色或金绿色。头略呈三角形,蓝紫色,复眼小,微突出,前额复眼间具3个凹陷横裂,额前部中央具1橘红色斑纹。触角11节,约是体长的1/3,5~10节膨大且呈念珠状,末端渐尖。前胸短而宽,两侧前角外突,背板光滑,有稀小刻点。鞘翅两侧平行,翅面具3条不明显纵脊,具皱状刻点构造。腹面及胸足有细而短的毛。足细长,雄虫前足、中足第一跗节基部较细,腹面凹入,端部膨大,呈马蹄形。雄性中足腿节基部腹面各有1根尖齿,可区别于雌性。
(3)寄主范围
豆科作物、园林观赏植物及甜菜、马铃薯和药用植物,主要有*芪、苦参、射干、*芩、芍药、桔梗等。
(4)为害特征
以成虫取食茎、叶、花及果荚,致使被害株枝叶、花蕾残缺不全,不能正常生长,影响结荚,使种子产量降低。群居为害,严重的可在几天之内将植株吃成光秆。幼虫取食蝗虫卵。
(5)发生特点
中华豆芫菁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每年发生2代,以第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继续发育至6龄。1代区翌年5月中旬羽化,7月中旬为盛发期。卵产在受害植株附近土中,8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幼虫,10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期。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
绿芫菁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假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蜕皮化蛹,成虫多在7~8月开始羽化,7月末至8月初为羽化盛期。成虫常于白天活动,迁飞能力弱,能作短距离飞翔,活泼善爬,有假死性,受惊时往往迅速飞走,或坠地藏匿,并从腿节末端分泌出*色液体,该液体对人体有*。羽化后3~10d交尾,交尾后5~10d产卵。一般产卵40~粒,产于湿润微酸性土壤中,整个幼虫期均在土中生活。幼虫长到5龄后化为假蛹。
(6)防治方法
1)秋冬收获后耕翻土地,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
2)及时清除田边枯枝、杂草,减少其隐蔽场所。
3)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4)在成虫取食、交尾盛期,利用其群集为害的习性,可采取网捕法,以杀死成虫。
5)成虫点片发生时,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6)在田间每隔10m悬挂或放置1个糖醋液瓶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比:红糖1份、醋4份、水15份。
7)保护利用天敌,如赤眼蜂、寄生蜂等。
6.*芪种子小蜂
(1)形态特征(内蒙*芪小蜂)
体黑色,长2.4~3.0mm。翅基片*色,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1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雄性腹部小圆筒形。
(2)寄主范围
主要为*芪属植物。
(3)为害特征
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孵化在种内取食种子,只留下种皮,严重影响*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一般1只幼虫只吃1粒种子。
(4)发生特点
*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1年只发生1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6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子成熟,大多数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危害,可继续发育1~2代,少数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
(5)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杂草,清洁田园。
2)选用抗虫品种:选用小三*或大三*等抗虫的农家品种。
3)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