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山海经(28):人文初祖伏羲女娲时代的文明播种(中)发明弓箭舟车》
发明舟车歌舞始作下民百巧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时代开启文明之窗
人文初祖伏羲女娲时代的文明播种(下)始作下民百巧
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时代的伟大贡献,是在护佑和繁衍扩大华夏古人类种群(参见《山海经探(24):伏羲女娲致力于华夏古人类种群的延续扩大》)的基础上,将高端的宇宙智慧阴阳八卦植入到人类文明引导文化发展(参见《山海经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码植入华夏文明的原点》),再将大史前文明所累积的各种人类生存技术——播种百谷发明舟车弓矢歌舞和下民百巧,代入人间引发华夏上古文明的全面勃发,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华夏文明时代真正到来。
远古文化遗址(一)始作下民百巧——华夏文明的全面迸发
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时代,发明了广泛的生活技能。
《海内经》:“(帝俊的后代)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18.37)。则帝俊的后代义均是最初的巧匠,为下界的人民发明了各种巧妙地工艺和技术。
洪荒时期发明了哪些“百巧”?可以从上古典籍《山海经》的记载和实际考古发掘两个方面窥测一些端倪。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上古洪荒时代已经发明的生存技能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玉和玉作技术
《五藏山经》部分的记载中有两件特别重大的事项:一是所有山川矿藏记载中,“玉”为第一、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其次;绝对达到凡玉必录,对玉产的重视达到最高的程度。《五藏山经》五卷南、西、北、东、中共记录大小山川约座,其中座山出产玉,记载还细化到山之阳出玉还是山之阴出玉,所出为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种。将玉矿产提升到如此重视的高度,世界古各大文明中唯有华夏。二是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几乎必有玉。《五藏山经》记录大小山川座,分为26个山系共达40式祭礼,其中必须用玉为祭品的多达27式;有些祭礼要求用玉达2种及以上,有些祭礼用玉要求竟然多达百珪和百璧(2.20),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奇(参见《山海探幽(2):璀璨独特玉文化神州远古演华夏(中)》)。可见当时的采玉和玉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原始的规模。
(2)、自然颜料识别和提取技术
《五藏山经》五卷记录的矿藏玉之外,就是对自然颜料矿物的记载了,非常详细。自然界地质矿藏颜料矿物在《山海经》的名称有丹雘(huo)、青雘、丹粟、赭、栌丹等几种,其中丹雘、青雘都是指可以做颜料的青色矿物、丹粟就是古代文化中常用的朱砂、赭是一种红土、栌丹则是一种黑色矿物丹砂。《五藏山经》中记录出产青色颜料(丹雘、青雘)的山川矿藏有19座,出产朱砂(丹粟)的山川矿藏有9座、出产红土(赭)的山川矿藏有10座,出产黑色丹砂(栌丹)的山川矿藏有1座。此类颜料矿藏共记录39处,这些矿藏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山经》地域,达24处之多;《西山经》和《南山经》区域各有6处、5处矿藏,而《北山经》和《东山经》仅各有2处、1处矿藏资源。颜料是上古岩画、隐蔽化妆(狩猎)的必用材料(参见《山海探幽(10):单雘丹粟是华夏先民最初认识和使用的地质矿藏资源》)。
古代岩画(3)、早期的自然金属识别技术
《五藏山经》已经明确区分为金、铁、铜、银、锡五种金属。不但如此,在记录时还进一步细分“金”为金、*金、赤金、白金共四种名称,细分“铜”为铜、赤铜、美铜共三种名称,细分“锡”为锡、赤锡、白锡共三种名称,细分“银”为银、赤银共二种名称,铁就是一种别称。所以古籍所称的“金”,就是特指别无泛盖。《山经》共记载了座山(或者山下的水)的金属矿源,其中记载金矿座山、铁矿36座山、铜矿28座山、银矿10座山、锡矿6座山。其中有不少是共生矿,如“铜山,其上多金、银、铁”(5.),又如“丙山,……多*金、铜、铁”(5.)等等。在记载矿源时还具体记录到矿源位置、矿源环境、资源特征,如“多金”、“多铜”、“有金”等等,虽然多与有一字之别,但却细致地区分了资源的状态(参见《山海经探(13):山海经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金矿图册》)。
(4)、弓箭制作技术(参见《山海经探(28):伏羲女娲播种百谷发明舟车歌舞始作下民百巧(中)》)。
原始弓箭(5)、制剑技术
《山海经》记述了一些好佩剑的国家——“君子国……衣冠带剑”(9.5)。君子国的人衣冠整齐、身上佩剑,这个国家的人还好让不争。“丈夫国……其为人衣冠带剑”(7.11)。丈夫国的人也都是衣冠整齐、身上佩剑。则推测上古已经产生了制剑的技术。
(6)、竹木制作技术
如前所述,上古已经发明了舟车(参见《山海经探(28):发明弓箭舟车》),其中独木舟用焦木技术完成,则识别和合理利用天然的竹木资源那是必须的。
(7)、谷物种植和加工技术
山海经时代已经广泛种植五谷(参见《山海经探(27):播种百谷》),许多祭祀时敬献的谷食要求都比较严格,如按规定“糈用稷米”(2.61),就是用精制的稷米祭祀山神。则谷物的加工技术定然也是随之而产生的。
(8)、酿酒技术
许多的祭祀要用到酒来敬献神明,“汤其酒百樽”(2.20),即要烫上一百樽美酒。当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酿酒技术,可能南方与北方的技术都有不同。考古发掘公元前多年新石器时代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最早的发酵酿酒,也印证了古老酿酒技术的产生时间与《山海经》记载的大致一致。
考古发掘的酒窖(9)食物识别技术
上古是杂食时期,“食谷”、“食兽”、“食果”、甚至“食蛇(虫)”、“食叶”的都有,由于食物的缺乏几乎什么都吃,主食外估计几乎逮什么吃什么,所以有个食物识别技术。除了能不能吃之外,还有食用的作用。《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2.10),一种名叫的怪鸟,吃了它的肉可以不怕打雷。神了吧,这一类的记载特别多,此仅举一为例。另外,《山海经》已经开始跨入文明时代,估计肉食品的烹制技术(烧熟)也应该随之产生。
(10)药物识别和提取技术
可以说《山海经》是华夏上古第一部药典。“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2.15),有一种名叫杜衡的草,骑马的人佩戴上可以让马跑的更快,而如果吃了这种草还可以治疗脖子上的大瘤子病。“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1.39),有一种树的浆汁吃了不觉得饥饿、能解除疲劳。“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2.14),有一种叫做蓇蓉的草,人吃了会失去生育能力,不知古代皇家后宫内斗如《甄嬛传》有没有密用《山海经》(开个玩笑啦)。这类的记载就非常之多了。
(11)、动物识别技术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1.31),吉祥鸟鸟中王。“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2.27),有雄鸡身体而人面、名叫凫徯的鸟,鸣叫的声音就像叫自己的名字,如果出现了就会有战争发生。还有一种“天犬,其所下者有兵”(16.35),天犬在哪里出现也会发生战争。“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1.38),如果名叫颙的鸟出现了,就会发生天下大旱了。
凤凰(12)鸟兽驯化技术
最初的帝俊十国中,非常的奇能就是“使四鸟”——驱使虎豹熊罴,地面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神奇降龙伏虎能力的神,害民的鸟、兽有了一定的制约,人民受到了保护(参见《山海经探(22):伏羲女娲人文始祖前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状态》),这可是非常技能了。另外其他鸟兽驯化技能也是非常之多,“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5.12),养了可以解忧的可爱的小猫就是那时驯化而来的啦。至于“超蛇”之类的技术技巧那可是太多了。
(13)、鱼类认识别和捕获技术
(14)、衣帽服饰制作技术
“(玄股国)衣鱼食鴎”(9.13),玄股国穿鱼皮做的衣服,以海鸟为食。“周饶国……冠带”(6.21),周饶国的人都戴帽子束着带子。“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7.21),有一种种雄常树,只要有圣人称帝,就用这种树皮来做衣服。
(15)编织技术
“白席采等纯之”(2.20),(祭祀用的)白席则用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物镶边装饰。“白菅为席”(1.10),用白茅编织的草席(铺在山神的座下)。
(16)、其他制造业技术
其他制造业牵涉到上古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武器(戈、盾等)制造、华盖制造、乐器琴瑟制造、鼓具制造等等。有一种叫夔的兽“*帝得之,以其皮为鼓”(14.32);“颛顼于此,弃其琴瑟”(14.1);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7.4);“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18.30),不一而足。
(17)、治河导水技术
蚩尤*帝大战后,为了驱逐旱神女魃,人们总要“先除水道,决通沟渎”(17.20),以做好各项预备工作。鲧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更是耳熟能详了,无需另再介绍。
大禹治水(18)、建造(垒台)技术
禹杀相繇将其地“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17.17),禹杀相繇后将这里被污秽的土地掩埋起来,填了几次又塌了几次后,大禹便把这里挖成了一个大水池,并且还在这里造了几座帝王的高台。上古时代经常建造高台,如众帝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12.9)。另外,上古祭祀也是要建筑高台的,当然需要相关的技术措施。
(19)、天文气象识别技术
“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16.28),住在大地最西端的噎,掌管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次序,就是最早的天文历法司了。另外有一位名叫折丹的神,东方人称其为折,从东方吹过来的风称为俊,折丹神就住在大地的最东边,掌管风的出入(14.18)。“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14.31),每遇天下大旱的时候,人们模仿应龙的样子求雨,天上就降下大雨了(上古也有不同的“人工降雨”方法吗)。不过,天文气象是个非常高深的知识学问,大地所负载的,包括天地四方之间的万物,在四海以内,有日月光辉照耀着,有大小星辰运行着,有春夏秋冬来记载季节,用木星的运行轨迹来记年。万物都是神灵造化所生成,这些生物各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夭折而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6.1)。
(20)、祭祀文化和巫术
《山海经》的记载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必循礼,形成了独特的上古华夏的祭祀文化(参见《山海经探(3):璀璨独特玉文化神州远古演华夏》)。
在上古山神的祭祀仪礼中,大约最为隆重的是羭次山神的祭礼最神妙:“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圭百璧”(2.20);祭祀要用蜡火,要先斋戒一百天、用一百头纯色牲畜、埋一百块美玉、再烫上一百樽美酒、用一百只玉珪和一百块玉璧系在山神的脖项上。这“六百”大礼在《山海经》时代是绝无仅有、堪称空前绝后的;是这一山系祭祀山神的主祭坛,祭祀规格之高、祭祀场面之宏大,是任何其他山神的祭祀所无法比拟的(参见《山海经》探(14):羭次之山是诸神所居为终南山神秘的历史渊源》)。
原始祭祀上古的巫术也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力量强大的技术。巫术与祭祀文化有关联但是有区别。早期是神权与王权合一,大祭师也同时就是大酋长、氏族的最高领导;之后神权与*权逐步分离,祭祀是王、皇(*权首领的事),而巫术则是专业人士(神权)的事。巫术带有神秘色彩,始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秘密。“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16.16),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了。据说蚩尤*帝大战的时候,“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17.20),也是强大的巫术功能的具体发挥。
除上述《山海经》记录外,另从华夏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遗存看,上古洪荒时代已经发明的生存技能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房屋建筑技术(半穴居式、干栏式)
考古发掘中,南方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式房屋;北方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方形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遗址(22)、石器制造技术
红山文化的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23)、制陶技术
陶器遗存几乎是上古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无需列举。
(24)、木工制作技术
河姆渡文化的木工技术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25)、编结纺织技术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26)、骨器制作技术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骨器有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产工具,按使用功能分为骨耜、骨箭头、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镰、骨鱼镖、管状针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器(27)、原始金属冶炼技术
在河南龙山的两座窖穴里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处於原始农业社会解体阶段,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齐家文化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50多件,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
(28)、原始天文观测技术
凌家滩遗址出土太阳纹版,华夏文明最初的《玉历》有幸再现距今多年前的凌家滩遗址,这是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日历——华夏古《玉历》(参见《古玉玩味(20):何处再现华夏文明古日晷》)。
(29)、原始工艺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30)、城池建筑技术
石峁遗址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城池的重要遗迹。
《山海经》的记载与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相印证,这里仅仅提供一个观察思路,其实如果细分“下民百巧”实在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