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太甲陵
TUhjnbcbe - 2022/11/24 20:14:00
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459100.html

古人笔下的太甲陵

文/郭光明

白发登高力未胜,强随游屐策红藤。

香烟塞断如来殿,无路堪寻太甲陵。

——乔岳

太甲陵,今名太甲山,位于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之三川交汇处,雄踞于仲宫之东南方向,而山之名,缘自于古历山。

古历山,山名缘自于古代文献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前,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的《吕氏春秋·慎人》篇有过这样的记载,说“舜耕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说的是上古贤明君主大舜在历山耕种,在河滨烧陶,在雷泽钓鱼,天下人都喜欢他,优秀的人才跟从他,这是他尽人事的结果。

那么,大舜耕种的历山在哪呢?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于钦说在济南:“历山,(济南)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所以,清乾隆年间的历城县知县胡德琳在其主修的《历城县志》中称:“历山,城南五里,亦名千佛山。”

因了古历山的名气,山之名渐渐物化为地名,这才有了战国时期的历下邑,西汉年间的历城县。所以,唐代史学家杜佑编撰的《通典》称“历山有太甲冢”,不是说“太甲冢”在历山,而是说“太甲冢”在历城境内。具体说,就是济南仲宫之东南方向的太甲山,这里埋藏着一位名叫太甲的商代帝王。

太甲,姓子,名太甲,一名祖甲,又名至,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嫡长孙、商王朝的第四位君王。虽然,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对太甲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但后世记下了有关他的传说。

古代著名思想家、*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说重要代表人物孟轲在其《万章上》中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此句虽然只有十四个汉字,但记载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甲即位之后,不遵汤法,暴虐乱德,商朝重臣伊尹将他流放到汤墓附近的桐宫桑林,由自己摄*当国。对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又做详细记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意思是说,太甲被伊尹幽禁于桐宫的三年中,与祖父商汤的坟墓朝夕相伴,耳濡目染商汤的丰功伟绩,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得他既神往又羞愧,于是痛定思痛,决心悔过自新,伊尹见他以前事为师,循规蹈矩,于是将其迎回,还*太甲。而太甲也修德厚生,勤*于民,将商朝带进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所以,孟子称“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故尊其为商代“圣贤之君”。

不过,对于“伊尹放之于桐”、“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一说,史上另有说辞。春秋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称:“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后来,太甲潜回帝京,杀死伊尹,夺回*权。而且,不计前嫌,立伊尹之子伊陟、伊奋继承父业。所以,北宋学者李昉、李穆、徐铉等人,说伊尹非但不是贤人,而是奸妄逆贼。

就此,孰是孰非,那是史学家们的事,今不作评断,只说太甲的坟墓。

《后汉书·郡国志》亦有标注称:“太甲有冢在历山上。”而《中国通史·商朝王位表》简述太甲生平时,称“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二十三年,病死,葬于历城”。而民间传说,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而沃丁其人,少时不但强嘴拗舌,而且性格偏执,太甲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让他向南,他偏要向北。不管太甲怎样的严厉管教,均无济于事,让太甲深感忧虑。据说,太甲在世时,星象大师物色好一块墓地,就在今太甲山下的上水泉畔,但想到沃丁惯于违背父言而行事,于是嘱咐儿子,死后将其葬于太甲山顶,言外之意是期待儿子将他葬在山下,没想到太甲死后,沃丁幡然悔悟,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的话,现在父亲死了,就听他一次吧!于是,沃丁就按太甲的遗嘱,将太甲的陵墓建在了太甲山的最高峰。

太甲山,风景如画,环山皆泉。其中,山下的上水泉,泉水自半山腰的泉眼流出,常年不涸,已有上千年历史,为济南又一名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及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上水泉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民间传说,有一年村里的人们得了不治之症,陆续死亡,南方来了一位道姑指示,用上水泉的泉水配药,能治愈病人。人们照此取水煎药,果真药到病除。今作检测,原是泉水自木鱼石缝流出,而山上又长满丹参、首乌、桔梗、穿山龙等名贵药材,所以常饮此水,确有防病强体之功效。

而太甲山,四面绝壁,山势险峻,极难攀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兵荒马乱之年,曾有一队兵马走近,因山高陡峭而无法前行,只好原路返回,因而后人将此地称作“道沟”。而此地之山势,山山有形,有的像睡佛,有的卧佛,有的像立佛,有的坐佛,可谓山山有佛缘。要不然,这方圆不足八平方公里的山峪,何以有杨家寨、穆柯寨、孟良台、焦赞故里的传说,何以有大乘寺、醴泉寺、五祖禅宗普门寺、泰山行宫碧霞祠等佛教、道教的遗址?

所以,乔岳的这首七言绝句诗中,取“白发”“登高”“强随”等字词,称登太甲山需“游屐策藤”,并用迂回曲折的修辞手法,从小处着笔,将眼前的“香烟塞断”与自己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融和于一起,让读者感受诗人溯本寻源的执着。而末尾一句的“无路堪寻”,则隐含“太甲陵在历山”,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然而,关于太甲冢,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孙星衍另有其不同见解。

孙星衍,字伯渊、渊如,乾隆五十二年的殿试榜眼,曾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嘉庆十六年出任山东布*使时,对济南的太甲陵进行过一番考察,认为其陵墓不应在济南,而是在菏泽。那么,孙星衍为何有此推断呢?

原来,太史公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虽有“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记载,但没有明确历山的地理位置。所以,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关于古历山,一下子记载了五座历山。他说,除济南的历山外,山东的菏泽、山西的永济、河北的逐鹿、浙江的上虞也有一座历山。也就是说,太甲陵除了在济南,还有可能在山东的菏泽、山西的永济、河北的逐鹿、浙江的上虞。所以,孙星衍依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而认为,雷泽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泽,在历史上高居神圣地位,其故址在今山东的菏泽,那么,大舜耕种的历山,理应在菏泽。因此,在他的《太甲陵考》中说,太甲陵在济南实属“误也”。清代历城县知县胡德琳也随声附和,在其主修的《历城县志》中称“今山上实无冢”。所以,乔岳在他的《太甲陵》一诗中,以“无路堪寻太甲陵”结尾,明说太甲山陡峭、峻险,暗说太甲陵的历史,随流光而消逝,无从寻觅。

但是,如果依据早于司马迁二百多年的孟子所言,用排除法抽丝剥茧,可揭开太甲陵地理位置的真面目。

《孟子·离娄下》中所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东夷,远古时期东方的边远地区,今齐鲁境地皆为“东夷”。也就是说,大舜是山东人,由此可排除山西永济、河北逐鹿和浙江上虞的“舜耕于历山”。而诸冯这一古地名,一说在今山东省诸城市北部的舜王街道诸冯村,其地有舜庙。明代古地图《职方地图》在其“诸城”下标注“舜生处”。虽然明《嘉靖山东通志》认为“诸冯”乃山东的菏泽,但北宋文学大家苏轼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有“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句,认为诸冯即诸城。虽菏泽古时也属于“东夷”,但济南“历山”可上溯至西周,史载亦早于菏泽的“历山”。因此,东汉高诱所注的《淮南子》称“历山”在济南的历城。北宋的齐州(济南)太守曾巩亦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由此史料,又有前述民间传说,毕生致力于讲学著书的清代嘉庆年间诗人董芸,凭吊太甲陵时,作《太甲陵》一诗:

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

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

今日太甲山,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其中的山峰七座,垂直而突兀,巍峨端庄,姿态各异,最为挺拔的山峰,即为太甲陵,其北麓山腰,唐代的摩崖石刻佛像尚存,共一大两小三尊,姿态淡定,雍容华贵,呈倒“品”字型排列。而最下一尊,也是三尊中体量最大的一尊,窟高近两米,造像一米五,结迦趺坐,手施禅定印;其上一尊,也是坐佛,外罩袈裟,长摆披于窟外;上层左侧,是为立佛,其左臂微曲,右手持物,抬至肩前,两手皆手背向外。三尊佛像,尊尊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旁有大块石头,平整,光滑,叠垒,似台阶,有明显人工雕凿的痕迹,疑此处曾建有庙宇。一般,王室贵族的坟墓,都建有庙宇,原因是古人对庙宇很尊重,盗墓人对此也不敢轻易为盗墓而毁庙——这,是不是埋葬一代帝王的佐证?不敢妄自推断,有待考古部门考证。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太甲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