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赞怪轮番晒怪出家乡个性来!”系列展播*之上海篇。
上11期,分别讲了“云南、广西、成都、重庆、新疆、广东、河南、北京、陕西、山东、山西”之怪,引起几十万人的阅读兴趣和讨论热潮!
今天,带你走进中国名城大上海,一睹“上海26大怪!”的精彩内容!
文章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第一怪:来到外滩像国外
上海外滩,即*埔滩,位于*浦江畔。清道光24年,被划为英国租界。道光2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年,外滩才回归国民*府。在英法国列强占领外滩百年期间,外国银行、商行、总会、报社云集外滩,在此筑楼兴业,并构建大使馆等建筑,形成上海驰名古今的十里洋场。而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那里,不仅成为上海地标之一,也让看到这些异国建筑风格的国人,总有身临国外的错觉。
第二怪:吃饭要用小碟来
上海曾一度是国人向往的地方,上海也曾是我国时尚潮流的标杆和引流者。习惯做“头羊”的劲头和做“头羊”的良好感觉,让上海人骨子里有了:处处标新立异、事事与众不同、步步领先全国、永做标杆执旗手的想法。在强者思维驱使下,上海人不知觉地养就“追求品质生活”、“永不落他人俗套”的行为习惯,就是吃饭,高雅的上海人自然不能和饿死*似的端大碗。那样会显粗野,吃相很难看!
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哪个王权贵族是端大碗吃饭的?只有担心吃不饱的穷人才端大碗吃饭。他们是上海人,是中国时潮标杆的树立者,当然不能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用大碗吃饭啰!
再者,他们工作因消耗体力相对小,饭量也小,小胃口支撑了他们小资情调的存在。
第三怪:衣服挑在窗外晒
人们习惯把上海叫做“大上海”,但上海的私人空间并不大。不管是新建小区还是老居弄堂,基本都没院子,晾晒衣物就成了难题。不过,很会开掘空间的上海人不会被这些小困难难倒,他们把洗好的被褥、衣服用竹竿挑着延伸到窗外、弄堂间晾晒。这些大小不一、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衣物挑在一座座几十层高楼外面,如同高高飘扬的“万国国旗”般壮观。
第四怪:发财总比外省快
上海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她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成熟的发展体系,使上海一直成为全国逐梦人搏击的乐土。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来此发展,大都能获得比其它地方更多的财富!
纵观上海市发展业绩,从年中国百强城市排名第二、“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榜”排第二、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第3名,到年入选“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强”、再到入选“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这些成就与实力,给无数淘金上海者提供了快速创富的机会。
第五怪:炒菜必有糖进来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产品,使上海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海派”饮食文化和过硬的“本帮菜”系。这些菜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油多、味浓、糖重、色艳。烹调方法以红烧、煨为主。不管是拍*瓜、拌西红柿、炒菜、煨汤,糖是万万不能少的。这种重糖的烹调方式和口味习惯,着实让外地人有种怪怪的感觉。
第六怪:口讲方言挺豪迈
在大力推行普通话的今天,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却以讲上海方言为傲,仍在广泛使用并认同是上海主流通用语。
上海话属吴语方言,不管外地人听着有多别扭,但上海人自认为上海话就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都是上海文化和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基石,是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
如果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有方言情怀,都有不放弃家乡方言的执着,那堂堂大上海不成了“万国旗”之后的“万国语”?
第七怪:港口建在辖区外
上海洋山港是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很多人认为此港建在上海,其实此港建在浙江省嵊泗县地界内。上海“手伸”外省的越界行使特权,是国务院特批的。
第七怪:沪车难进大上海
在上海,有一个全国各地没有的奇特怪像,那就是沪C车牌的车进不了沪市!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沪C车牌不仅进不了市区,连宝山这些郊区都进不去。这让同城不同待遇的C牌车主叫苦不迭,也成为除上海外全国唯一的一怪了。
第八怪:桥柱用龙围起来
据说,延安路高架在建造时打桩毫无理由地打不下去,施工单位想尽办法仍没效果。后请高人来看说是动了龙脉,所以打不下去。叫他们在柱桩上刻上龙来压,结果真就打进去了。为保那段桥路平安,那根桥柱留下龙浮雕图案。而同桥的其他的桥柱只没有。
第九怪:卖房就像卖白菜
上海房地产最辉煌时刻,那场面比菜市场白菜搞促销还火爆。让我们回看一下当年上海楼市鼎盛时期的情况报道:
上海某楼盘月前开盘的场景颇为壮观。上午9点,许多通宵排队的购房大*涌向售楼处,长长的队伍使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不时有*牛穿插其中兜售“预约号”。而拿到号进入售楼处的人们发现,强势的开发商们不公开价格,只有看中房后才能知房价,购房者没有挑房余地。即便购房者不挑剔,也未必能拿到合适的房子,因为开盘后不久,许多人就被告知“卖完了”。
人人都知上海房价高,大几百万一套房,人们却毫不含糊地和抢白菜一样争先恐后。不过,全国各地似乎都有过这么狂热时段,要说怪,也是全国一种怪像。
第十怪:噪音大的难忍耐
上海作为经济、工业强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无论业人员、还是进出市区人员就会相对比一般城市多,庞大的人群流动,需要匹配相当量的各式车给予分流,原有的街道分流已不能胜任日益增长的流动人群,于是就有了纵横交错的高架桥,虽然上海发达的交通与多种交通工具体现了现代化程度,但多种交通造成的噪音,让临街临高架桥而居的人们苦不堪言。
第十一怪:新版地图没人买
以前进上海,人们首先买张地图来熟悉地形。但如今,上海地图没人买了。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海地图更新速度永远赶不上上海市区变化速度,新增小区与街道无法及时标注,导致实用价值降低。二是导航的出现,一棒把地图干净利落地打进了“冷宫”。
第十二怪:高架修在窗户外
高架桥近期兴起的后起之秀,是在老城布局已经成型稳定后靠拆迁腾移空间建起的交通通道。而这种在居民住宅楼穿行的新型交通通道,往往在居民楼窗擦肩而过,打开窗户大有伸手可触的感觉。
第十三怪:上海男人没气概
在上海街头,经常可见拖筐买菜的上海男人。上海男人做饭、拖地、洗衣是常事,也是出了名的“妻管严”,这让海南、尤其让北方的血性男人瞧不起,认为他们“没男人顶天立地的气概”。
第十四怪:美眉喜欢钓老外
老上海十里洋场的繁荣,是外国列强经济狂欢的一个缩影。列强欺负贫穷落后的清*府固然可恨,可西洋真真实实富有与强大,着实让上海人叹服。一边是清*府贫穷落后衰景,一边是老牌发达国家的昌盛景,一城两景的鲜明对比,怎能不让有向好本性的动物不动心?又怎能不让心怀“嫁汉嫁汉,就为穿衣吃饭”的美眉不动老外的心思?
第十五怪:拖把马桶放门外
上海人很爱干净,加之住平房、面积还小,没放置拖把马桶的地方,更主要是嫌这些东西有异味,影响室内空气与美观,所以就一并把它们放门外,致使上海又多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不过,现在很难看到这道风景了。
第十六怪:男人经常尿街外
上海堵车很常见,若遇上下班、周末、节假日更甚,堵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可“人有三急”,堵街上几小时尿急怎么办?有道是“活人怎能让尿憋死”,上海男人打开车门作为掩护,悄悄在街边解决了事。
第十七怪:阿姨高盘头才出外
上海阿姨爱时尚漂亮,特喜欢在头发上做文章,盘出的独特高贵造型,就连以会装扮自居的90后都自叹不如。上海大妈之所以这样装扮自己,是多年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什么环境造就什么样装扮,上海高大上的城市个性,人也一样会有不俗的高贵形象。
第十八怪:子女相亲父母代
大上海也有其他大城市父母代子女找对象的现象,儿女上班没时间,或者不好意思亲自出马,着急上火的父母就到公园“相亲角”代儿女寻找对象。
第十九怪:身穿睡衣秀街外
大上海,繁华热闹,遍地霓虹,景象万千,但有一种你想不到的别样风景:穿着睡衣上街,真是谜一样的上海。
在前几期写到“广州有穿睡衣逛街女人”时,广东人反驳说那些都是外地人所为。想不到的是,上海也有此现象。
事实上,在若干年前,穿睡衣上街对上海人来说是一种时髦。电影《功夫》里的包租婆,不就穿着睡衣带着卷发到处溜达?上世纪70、80年代,穿睡衣出门的人,脸上还有几分显摆的意思。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的睡衣还只在电影和书本里出现,现实生活里能有这样高档洋气的东西,穿上街当然就是时尚的领导者喽。
第二十怪:店铺门头换的快
“铁打的店铺,流水的老板”。上海商业发达,但竞争也相当激烈,常有铺面经营失败被无情淘汰,老板只好关店卷铺盖走人。过不了几天,就会有新的老板接手店铺并重新装潢,改头换面后再次营业。一觉醒来的市民发现,昨天还在卖衣服的店,今天就变卖早点了。
第二十一怪:五毛渡江很畅快
在*浦江没修大桥时,过江靠轮渡。上世纪80年代,行人仅收5毛钱、骑车2元的*浦江轮渡,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乘渡轮过江的确是不错的体验。站在江风习习的渡轮甲板上,可以°无障碍欣赏两岸风景,惬意至极,到上海的朋友一定要去体验一下。
第二十二怪:剩男剩女多的像比赛
上海虽没上“中国剩男剩女前10排行榜”,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冷漠婚姻观,导致上海大龄男女数量依然惊人,已超50万,而且有逐年攀升趋势。
造成这种局面,一是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人的心思都操在工作和攒钱买房买车上,感情倒成了不着急的或视品。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占有欲望增大,新一代年轻人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权衡上有了矛盾,失去了婚姻定位与标准。三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看到太多婚姻失败者哭诉,让未婚者还没开始,就产生了怕意。
第二十三怪:王宝和卖酒只卖外
享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的王宝和老酒馆,建于年,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它店名行业定位虽是“酒家”,但很多人不是冲酒去的,而是冲它的“清水大闸蟹”而去。而王宝和卖的老酒,并不是上海产的酒,而是绍兴陈年*酒。
上海历史最久、知名度很高的酒家,不为本地酒助力,却给外酒助威,你说怪不怪?
第二十四怪:高价门票把人宰
上海虽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名城,却没有像北京、西安这些古城一样多的古老名景点,但门票普遍比北京西安贵许多。上海景点,基本是些现代化的以消费为主的游乐场,并没多大观赏价值。
有着百年繁华史的上海,却没多少沉淀历史的景观,你说怪不怪?
第二十六怪:梨膏糖治病真不赖
相传梨膏糖是唐魏征发明。而上海生产的梨膏糖以上海城隍庙梨膏糖为最而驰名全国。梨膏糖有较好的止咳功效,他们把川贝、桔梗、半夏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梨膏糖,现在盛销全国。
第二十六怪:上海沪剧特别爱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弹词和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演变成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扮妆、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后有外地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后易名为申曲。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上海一代人民备受欢迎的戏种。
去掉解读,完整看一下“上海26大怪”原文:
吃饭要用小碟来,来到外滩像国外
炒菜必有糖进来,衣服挑在窗外晒
港口建在辖区外,口讲方言挺豪迈
桥柱用龙围起来,沪车难进大上海
噪音大的难忍耐,卖房就像卖白菜
高架修在窗户外,新版地图没人买
美眉喜欢钓老外,上海男人没气概
男人经常尿街外,拖把马桶放门外
子女相亲父母代,阿姨高盘头才出外
店铺门头换的快,身穿睡衣秀街外
五毛渡江很畅快,剩男剩女多的像比赛
高价门票把人宰,王宝和卖酒只卖外
上海沪剧特别爱,梨膏糖治病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