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荆芥,不仅仅是解表,还有多种功用。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草药,荆芥在人们的眼里还是很熟悉的。只要对传统中医略微有点兴趣的朋友,都会听说过这个名字。
荆芥,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草芥”,但却也算得上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被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则把它叫做“假苏”,意思是和紫苏非常相似。
从植物属性来说,荆芥属于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是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全国各地基本都有生长,以往大多是野生,现在则也有栽培品种。
从外观形态来看,荆芥全株大概在60到厘米高,茎杆笔直而方正,散发很浓郁的香气。叶对生,花呈轮伞状,密集在枝端,形成淡红紫色的穗,有四枚小坚果。
南方出产者叫做南荆芥,为干燥带有花穗的枝梗,叶片多已脱落,茎秆为方形,*紫色或紫色,有毛茸,断面呈纤维性,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绿色的花穗稀疏而细长,生于茎秆顶端,有薄荷样香气。北荆芥:一般为除去花穗的茎枝。摘芥穗:为短穗荆芥,不带茎枝的穗,花萼排列紧密。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味较全草强烈。铡芥穗:为长穗荆芥,少带茎枝的花穗,花萼排列疏散而长。
现代科学发现,荆芥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右旋荷酮、右旋柠檬烯。大概有如下这些作用:
1、发汗解表,但作用较和缓;
2、消炎;
3、止血:炒炭后有止血作用。
传统本草家认为,荆芥性味辛温,能入肝肺二经,主要就是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及透疹。此外,荆芥炒炭还有一定的止血能力。
而荆芥的炮制就相对比较简单,置办直接生用入药即可。但用来解表时,习惯无汗用荆芥穗,有汗则用全荆芥;如果是为了入血分,则将荆芥炒炭后使用。
总结一下历代先贤对荆芥的使用经验:
1、疏风解表。
荆芥性味辛温,但一般认为无论是风寒风热均可用。如果属于风寒外感,常与防风、生姜配伍,如荆防败*散;如果属于风热表证,则常与薄荷、柴胡等配伍,如银翘散。
这是因为荆芥虽属辛温之品,却温而不燥。和辛凉解表之品配伍时,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感冒或流感初起,有风热症状时也可使用。
2、利咽:
古代中医认为,荆芥对于咽喉问题也比较合适,甚至有“咽痛必用荆芥”之说。比如现在说的咽炎、扁桃体炎,很多时候都能用到它,常与桔梗、生甘草等配伍。
3、止血:
荆芥用于一些出血证候,一般炒炭后使用,如大便下血配槐花、地榆炭,鼻子出血与白茅根配伍。
4、透疹止痒:
古代中医的“疹”,可能包括荨麻疹、风疹、麻疹等多种情况,但多数风邪引起。而荆芥能起到疏风透疹止痒的作用,常与薄荷、防风等配伍,还可以熬水外洗。
5、产后血晕:
这是荆芥一个很有特色的方面,古代妇女产后血晕是一个比较危重的证候,一般用荆芥穗研末冲服。
而女子经期感冒,生理期紊乱等情况,荆芥也是很常用、比较安全的品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生用或者炒炭。比如四物汤中配伍荆芥,就是很有名的方剂。
需要注意的是,荆芥毕竟是一味辛温解表药,如果里热、血热、上火之证,还是不宜使用的,或者需要合理配伍才更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