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实录(公历.01.27,农历正月初三)
上期回顾:解密中医古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医方·治瘟疫瘟疹方、治肺病方!
古书有语:对症用药,如汤泼雪,也不可隔靴除痒,深知先贤医语深遂而致广远!
心悬疫区,夜难安眠,主席教诲,跃入眼前,国难当头,弃身亦然!
气交大变温疫行,封锁路途罕人行,
值此应向何为用,闭门内研*庭经,
勤修内丹强自身,医宗金鉴济苍生,
温凉寒热应病辩,国泰民安自康宁!
有本古书名曰《张氏医通》,脉诊后语曰,张氏子孙铭心记,千世万代永无穷!我看到先祖的嘱语后,才转到医道上来的,也挺容易,关健是在用心理会!至诚通达!
风热犯肺证——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卷上:白虎加桂枝汤
别名桂枝白虎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知母克,甘草(炙)60克,石膏克,粳米60克,桂枝(去皮)90克
制法上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清热通络止痛。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温服。汗出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寒温郁肺症——柴胡枳桔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柴胡枳桔汤
别名枳桔柴胡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柴胡、*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大枣、枳壳、桔梗
功能主治:主邪客少阳,寒热往来,胸膈痞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张氏医通》卷十六:柴胡枳桔汤
别名枳桔柴胡汤
处方: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
功能主治:少阳寒痞满。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此文来源与通玄真人手稿实录。仅供参考!医者自悟!传承的都是即将灭绝的医学文化,中华民族的医学至宝!
以下部分节选自中医世家《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衷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
此外,以《张氏医通》命名而实为《张氏医书七种》者,辑刊于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原》、《诊宗三味》、《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是刊丛书。
张璐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苏苏州人。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着书,至老不倦。离乡十六年,辑医书一帙携归故里,故名之曰《医归》。将其中《伤寒绪论》、《伤寒缵论》刻行。康熙中。取《医归》残稿,从头检点,并易名《医通》(《张氏医通》)。另着有《诊宗三昧》一卷(),专明脉理;《本经逢原》四卷(),《干金方衍义》三十卷等。后世汇辑成《张氏医书七种》(又名《张氏医通》)。
卷十六\祖方
夫字有字母。方有方祖。自伊芳尹汤液。一脉相传。与释氏传灯无异。苟能推源于此。自然心手合辙。谅非时师所能测识也。
白虎汤(玉函)
治热病壮热烦渴。及中烦热而渴。
石膏(八钱。生用。碎。)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炙)粳米(半合。)
水煎温分三服。一日尽饮之。
人参白虎汤(玉函。即白虎加人参汤。)治热病舌干。大渴发热背寒。
白虎汤加人参。
桂枝白虎汤治温病感冒客邪而渴。及温疟先热后寒。
白虎汤加桂枝。
苍术白虎汤治湿温身热足冷。
白虎汤加苍术。
竹叶石膏汤(玉函)治大病后烦热作渴。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人参、半夏、麦门冬。
既济汤治上热下寒。
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子三五分。
清热解*汤治时疫大热。
白虎汤去粳米。加人参、羌活、升麻、葛根、白芍、*芩、*连、生地*、生姜
栝蒌葛根汤治风温无大热而渴。
白虎汤去知母、粳米。加人参、栝蒌根、葛根、防风。按此汤治风温无大热而渴。夫既无大热。则不当渴矣。既渴必非无大热也。缘风温之热邪内蕴。故借白虎加人参汤。裁去知母、粳米。加栝蒌根以清热解渴。葛根以布胃行津。防风以开表散邪。人参、甘草佐石膏、栝蒌以化热。性虽甘温。当无助长伏邪之虞。
大青汤治斑子热*。
白虎汤去粳米。加大青、黑参、木通、生地*、荆芥、竹药。
玉露散治小儿伤热。吐泻色*。白虎汤去知母、粳米。加寒水石。(如无真者。滑石代之。)为散。每服半钱匕至一钱匕。沸汤调。
日三服。薛立斋云。若饮食如常。作泻饮冷。宜用此药。若食少体倦。喜饮热汤。此脾气虚陷。宜六君子汤加升、柴。此方切禁。
兰香饮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白虎汤去粳米。加人参、生甘草、兰香、(俗名香草。)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按消中为脾胃积热。故东垣本人参白虎而立兰香饮子。内经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但方中防风、半夏、豆蔻、升麻。未免过于辛燥。曷不去此加入麦冬、五味以滋化源。佐白虎以化胃热。兰香以除陈气。与归脾汤中用木香之意不殊。或于竹叶石膏汤中。加知母、兰香尤妥。
生津甘露饮治上焦热渴。
兰香饮子去防风、半夏。加当归、麦冬、山栀、*连、*柏、藿香、木香。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龙汤)
治少阳受邪。往来寒热。脉弦。胁痛而呕。
柴胡(三钱)*芩人参甘草(炙。各一钱)半夏(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四枚)
水煎。去滓。温服。
治伤寒有五法。曰汗。曰吐。曰下。曰温。曰和。皆一定之法。而少阳例中小柴胡汤。专一和解表里。少阳为阴阳交界。邪传至此。已渐向里。故用柴胡升发其邪。使从外解。即以人参挡截于中。不令内犯。更以半夏、*芩清解在里之热痰。生姜、大枣并祛在表之邪气。又须甘草协辅参、柴。共襄匡正辟邪之功。真不易之法。无容拟议者也。其方后加减。乃法中之法。定而不移。至于邪气犯本。胆府受病。而加龙骨、牡蛎。丸药误下。而加芒硝。屡下不解。引邪入里。心下急。郁郁微烦。而用大柴胡。为法外之法。变通无定。不可思议者也。独怪世医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参。且必加枳、桔耗气之品。此非法之法。习俗相承。匿于横议者也。何怪乎道艺日卑。风斯日下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玉函)治少阳经邪。误下犯本。胸满惊烦。
小柴胡汤去*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
柴胡加芒硝汤(玉函)治少阳过经不解。
小柴胡汤加芒硝三钱。
大柴胡汤(玉函)治寒热便秘。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各一钱。大*二钱。
四逆散(玉函)治热邪传入少阴厥逆。
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芩、姜、枣。加枳实、芍药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见。假者难辨。差之毫厘。迥乎冰炭。试以伤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见者为直中寒厥。五六日热除而见者为传经热厥。寒厥真而热厥假也。热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细推其邪。从阳入阴必由少阳而达。亦无不由太阴竟入少阴之理。故首推柴胡为来路之引经。亦借以为去路之向导。用枳实者。扫除中道。以修整正气复回之路也。夫阴为阳扰。阳被阴埋。舍和别无良法。故又需芍药以和其营。甘草以和其胃。胃气和而真阳敷布。假证愈而厥逆自除。但方后加减纷庞。寒热互用。非随证而推逆顺之机。难以语此。如悸。加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泄利下重。加薤白。皆阴为阳扰。随其攸利而开泄之。咳利。加五味、干姜。腹痛。加附子。是阳被阴埋。急须焕发以克复之。与厥阴例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同法。须知真证正治。假证间取。总不出此方之模范也。至若二经热邪亢极而厥。自有大承气下夺之法。又非四逆散、当归四逆之和法可例治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金匮)治疟多渴。
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
柴胡桂枝干姜汤(玉函金匮名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
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熬)
柴胡桂枝汤(玉函)治太阳少阳并病合病。寒热及疟。
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柴胡四物汤治妇人经行感冒。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柴胡枳桔汤(一名枳桔柴胡汤)治少阳寒热痞满。
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
增损柴胡汤治少阳血虚。寒热不止。
小柴胡汤去*芩。加川芎、芍药、陈皮。
柴胡清肝散治怒火憎寒发热。肝胆风热疮疡。
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山栀、川芎、连翘、桔梗。
人参败*散(局方)治时疫初起发热。及感冒发散后热不止。
小柴胡汤去半夏、*芩、大枣。加茯苓、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枳壳、桔梗。问时疫初起。用人参败*。得毋助邪为虐之患乎。又何以治非时寒疫。汗后热不止。详此二者。一为全盛之*。一为未尽之邪。胡一方可混治耶。盖时疫之发。或值岁气并临。或当水土疏豁。种种不侔。然必入伤中土。土主百骸。无分经络。*瓦斯流行。随虚辄陷。最难叵测。亟乘邪气未陷时。尽力峻攻。庶克有济。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参一味。力致开阖。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分解之门。继而调御津精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不殊。如桂枝人参汤、小柴胡汤、参苏饮。未尝不用人参以协济表药成功也。但其所主。惟天行大头。乃为合辙。加荆、防、牛蒡、薄荷。名荆防败*。为捻颈瘟。咽喉肿痛之专药。即上二证。在热*既陷以后。及北方黑骨温等。总与此方无预也。至若伤寒传变之邪。伏气郁发之证。泾渭攸分。略无交涉。而先哲尝借以治寒疫汗后余热往往获效者。以非时之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人参之大力不能载之外泄也。逮至疫痢昏热口噤。亦宜此方加陈仓米引领入胃。则*随药化。得非人参辅佐之力欤。独怪近世医流。偏谓人参助长邪气。除去不用。专行群队攻发。鼓激壮火飞腾。不至竭绝真阴不已。兹缘同学质问。因祖述以*。
荆防败*散治大头虾蟆瘟证。
人参败*散加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
仓禀汤治疫痢发热。
人参败*散加陈仓米一撮。
清脾饮治食疟脉实。溺赤便秘。
小柴胡汤去人参。加白术、青皮、浓朴、草果。按清脾饮。清理脾家痰气宿滞。及蕴积少阳经中风热之邪。乃于小柴胡中除去人参。益入青皮、白术、浓朴、草果一派克削之味。在藜藿之人。固为相宜。若膏粱豢养柔脆者。即有留滞。亦难胜此。用者审之。
自序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道之兴废。靡不由风俗之变通。非达道人。不能达权通变。以挽风俗之弊也。今夫医道之变至再至三。岂特一而已哉。余生万历丁巳。于时风俗虽漓。古道未泯。业是道者。各擅专科。未尝混厕而治也。甲申世变。黎庶奔亡。流离困苦中病不择医。医随应请。道之一变。自此而始。当是时也。HTHT火孑遗。托迹灵威丈人之故墟。赖有医药种树之书消磨岁月。因循、十有余载。身同匏系。聊以着书自娱。岁己亥赋归故园。箧中辑得方书一通。因名医归。大都吻合准绳。其间汇集往古传习诸篇。多有不能畅发其义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草创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惬。难以示人。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行问世。颇蒙宇内颔之。壬寅已来。儒林上达。每多降志于医。医林好尚之士。日渐声气交通。便得名噪一时。于是医风大振。比户皆医。此道之再变也。嗟予固陋。不能与世推移。应机接物而外。时与先圣晤对一堂。无异手提面命。递年已来。颖秃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数奇不偶。曩因趋赴孝伯耿公之招。携至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门。先是内侄顾惠吉。持去痘疹一册。久假不归。竟成乌有。知机不偶。已将残编置之高阁。无复行世之心矣。近闻悬壶之士。与垂帘之侣。互参恒德之术。圣门之教无违。炎*之德不显。道之三变。匪特自今。吾于志学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历世颇多。每思物壮则老。时盛必衰。欲挽风俗之弊。宁辞笔削之罪知。因是仍将宿昔所述之言。从头检点。爰命倬儿补辑目科治例。柔儿参入痘疹心传。足成全编。易以通名。标诸签额。书未竟。适逢客至。随手开函而语予曰。在昔韩氏医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无名实相混之虑乎。予谓不然。吾闻元氏集名长庆。白氏之集亦名长庆。二集并驱。后世未尝因名混实。奚必拘拘于是耶。客莞然而退。遂以医通定名。迨夫三变之术。法外之法。非可言语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顽张璐时年七十有九
凡例(六则)
一医学自轩岐仲景。一脉相承。而近世名家。视素问为迂远不切。伤寒论为古法不可以治今病。至于灵枢金匮。并其书而未闻也。是编首列灵素病机。次则金匮治例。以冠诸论。第文辞质奥。非肤浅辈可知。故详加释义。以明其旨。独不及伤寒论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梓行世故也。一艺术之学。惟医林最繁。汗牛充栋。莫可名喻。然灵素金匮而外。求其理明辞畅。如王安道、赵嗣真、赵养葵、张景岳、喻嘉言者。指不多屈。即历代名医。造艺各有所长。文理不能兼善。故选择方论。如披沙拣金。况多支辞复义。彼此互引。不得不稍为笔削。其文气有不续处。略加短语以贯之。辞义有不达处。聊易数字以畅之。一切晦滞难明者。虽出名贤。概置不录。
一各证治例。类次系诸论之后。皆从古相承。未能逐一辨其出自某某。有例虽明确。而治未允当者。或经治验。或加体会。易以对证方药。非故为举措。变乱成则也。然亦不过如匠氏之绳墨。又必临病审察。随其所禀之偏胜。形志之苦乐而为处方。所以一例后有主二三方者。如金匮例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者。其斯之谓欤。
一古今治按。如儒者之历科程文。而诸家所辑方书。都未之及。且从古立言。止就一端而论。
人之所患。都兼并不一。
非详究古人治验。不能识治法之奥。故于诸按中。择其可以为法者。附列论例之末。非若类按之泛引稗官野史。以混耳目。
一论中所用诸方。祖方各归其源。专方各隶本门。更有不专一门。不归一源之方。曾采用于前者。以后但着见于某门。不复叠载。祖方则循序贯列。令知某汤中加某药。即为某方治某病。究其出入增减之意。便获古人用药心法。盖临病制方。原非作意师古。即如善于奕者。下手辄成谱势。与医者之投剂不殊。然古方中有极峻厉。极迅烈。难于轻试者。有顺逆反正配合。寒热补泻互用。深奥难明其理者。有故用相反之性。激其成功者。有奇兵暂用。随手转关者。各于方后发明其义。则极峻厉。极奇奥诸方。皆为常胜之师。庶学人胸中不胶执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说。斯不愧乎大方。洵非专守药性用药者。可同日而语也。间有古方因病杂合。而制难于取法者。稍为更易。以合本条治例。方下标名改定。不敢混厕以浼先哲也。
一是编证类次第。悉如准绳。而所辑方论。更迭出入。肇是甲申。迄今癸酉。岁逾五甲。稿凡十易。勒成一十六卷。而所选不欲太繁。繁则郢书燕说。读者愈滋其惑。又不能太简。简则井蛙鼹鼠。临证罔知所措。务在广搜历览。由博反约。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俾后世修性命之学人。昭然共由。而趋世骛名者。歧路攸分。请毋事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