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疮疡的治疗
疮疡局部辨证首辨阴阳,是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之一。吕培文老师秉承赵老的辨证思想,强调在治疗疮疡疾患时首先需分清阴阳辨证,然后方能准确地立法处方。阴证疮疡的特点是起病较缓、病程长,难消、难溃、难敛、多逆;疮形平塌散漫,隐痛或不痛,皮色或紫暗或沉黑或不变,不热或微热;溃则脓汁稀白或如败絮,常见气血两虚的证候。对于此证型的外治应当采取温性药物进行治疗。外科疮疡的发展过程分为初期、成脓期、溃后期三个阶段。在治疗上对应不同时期疮疡的症状特点,传统上采用消、托、补三法。
一、阴证肿疮初期
阴证肿疮初期*邪集聚,寒凝形成肿疡,内服多采用阳和汤,以温经通阳、散寒化痰。但证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用之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外用可采用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使用回阳玉龙膏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玉龙散则以醋或酒调之,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阴*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以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红灵酒性偏温热,功能活血消肿止痛,用于冻疮和脱疽未溃之时。
阴*内消散(《外科正宗》)
樟脑12g,雄*、川乌、穿山甲、轻粉、阿魏(瓦炒去油)各9g,麝香、牙皂、高良姜、制乳香、制没药各6g,丁香、肉桂、白胡椒各3g。
掺于药膏贴敷患处。
温经散寒、化痰软坚、散结消肿。
阴证肿疡,一切阴疽未溃者。
红灵酒(《中医外科学讲义》)
当归、肉桂各60g,红花、干姜、川椒各30g,樟脑、细辛各15g,95%酒精mL。
外涂患处或蘸药揉擦。
活血、消肿、止痛。
脱疽、冻疮等。
二、阴证疮疡成脓期
成脓初期溃脓少,或脓水清稀,或坚硬不软,可采用托里消*散治之。药物组成为人参、*芪、白术、茯苓、甘草以益气分,当归、川芎、白芍以滋血分,金银花、白芷以解*,还有皂角刺、桔梗,包含了中医“托”和“透”的治疗思想。托法(*芪、当归)流通气血,防止*邪内陷;透法(白芷、皂角刺)透脓而载*外泄,是中医治疗“疮疡”的代表性方剂,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托里消*散治疗符合气血亏虚、邪*滞留不去的痘疹、疮疡、痈疽,其主要应用于肿疡尚未成脓时促其成脓或消退,或溃后肿不退者以促其消散,或溃后脓水清稀不愈以促其愈合。
成脓期的阴证疮疡可采用咬头膏蚀破疮头,促进排脓,亦是托*外出之意。采用生肌玉红膏,活血解*、祛腐生肌、止痛,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或久不收口者。提脓袪腐药是透托法的代表药物,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适用于*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疮疡在溃破之初,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白降丹属于腐蚀药,亦具托脓外出功能,可以直接点涂疮顶代刀破头,用于脓成不溃者;或做成内裹药线插入疮口,使疮口开大而脓腐易出,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者。
托里消*散(《外科正宗》)
人参、*芪、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茯苓、金银花各3g,白芷、甘草、皂角刺、桔梗各1.5g。
水煎服。
补益气血、托*消肿。
疮疡体虚邪盛,脓*不易外达者。
咬头膏(《外科全生集》)
巴豆6g,铜绿、松香、乳香、没药、生木鳖子、蓖麻仁(去尖)、杏仁各3g,白砒0.3g。
制丸,放于膏药上,贴于疮疡中心。
有腐蚀之功。
疮疡已成脓而不能自破者。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当归、白蜡各60g,甘草36g,白芷15g,血竭、轻粉各12g,紫草6g,麻油mL。
将膏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敷贴患处。
活血祛腐、解*镇痛、润肤生肌。
疮疡溃后脓水将尽、烫伤、肉芽生长缓慢者。
白降丹(《医宗金鉴》)
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水银30g,硼砂15g,朱砂、雄*各6g。
疮大者用0.15~0.18g,小者0.03~0.06g,清水调涂于疮头。
腐蚀、平胬。
溃疡脓腐难去,或已成瘘管;肿疡成脓不能自溃;疣、痣、瘰疬等症,外敷消散药物效果不佳者。
三、阴证疮疡溃后期
在溃后期,阴证溃疡典型表现为疮面有灰褐色污秽,疮形平塌,无新生肉芽。疮周皮色淡暗,遇凉有酸痛或抽痛,分泌物清稀,或如粉浆。阴证溃疡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治疗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由于疾病对机体不断地耗竭,致使整体呈现虚象,此时补法成为疮疡后期的重要治法,治以补养气血,恢复正气,生皮长肉,使之愈合。
赵炳南先生以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钩藤为基本方药调和阴阳。方中天仙藤、鸡血藤性温通,活血养血、舒筋通经,可治在下的腰膝酸软、麻木瘫痪、月经不调;首乌藤性平,养血通络,引阳入阴;钩藤性凉,透发邪热,能在上清热平肝、定惊除眩。四药凉温同用,承上启下,养血活血,温经清热,共奏调和阴阳之功。
王玉章教授主张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外科各种疾病的辨证、立法、方药中尤其注重扶助中土、固护脾胃,消中有补,补中有消,当温则温,当寒则寒,凡是病情迁延不愈,气血阴阳亏虚者均以补法促进生肌长肉。针对阴证疮面,在临床治疗中首选回阳生肌汤口服。回阳生肌汤中*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助气,“气为血之帅”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足则能推血行,促血生,故方以四君子汤加助肾阳药,如肉桂等,健脾益肾,待阳气旺盛,阴血化生之源充足,则腐肉易消、新肉易长、疮面易敛。此外,其病多兼有湿邪,故方中以防己、木瓜等祛湿通络之品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吕培文教授提出阴证疮疡的发展是正邪两方斗争的结果,邪气壅盛是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在外科疮疡的治法中,最为关键也最难掌握的是“托法”。在肿块形成—化脓—破溃—愈合过程中,要注意应用缓托、稳托之法。尤其是运用托法的方法和时间,均关系到疮疡的修复与转归。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辨别“稳托”或“缓托”。如疮疡急性期将过,已渐破溃,但脓出不畅,创周皮色暗红,创周组织尚硬,疼痛不减,病人气血不充沛,可采用半托半消法。即消肿托*,因势利导,疮周炎症能消则消,疮中有脓,能托则托。这样可缩短疗程,免伤正气。脾肾阳虚证是慢性皮肤溃疡的证型之一,回阳生肌为基本治疗法则。
此外,依据可见的伴随症状,可加减相应的方剂配伍。伴短气、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属于气虚型,治以补气为主,方选四君子汤。伴面色苍白或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不寐、脉细无力者属于血虚型,治以补血为主,方选四物汤。气血两虚者宜气血双补,方选八珍汤。伴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于阴虚型,治以滋阴法,方选六味地*丸。伴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肢冷自汗、少气懒言、倦卧嗜睡、舌淡苔薄、脉微细者属于阳虚型,治以温补阳气之法,方选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伴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苔薄质淡、脉濡者属于脾虚失运型,治以理脾和胃,方选异功散。伴胸闷欲恶、胃纳不振、苔薄*腻、脉濡滑者属于湿浊中阻型,治以和胃化浊法,方选二陈汤。伴口干不欲饮、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属于胃阴不足型,治以养胃生津,方选益胃汤。
溃后期正气虚而*势盛,阴证疮疡久不收口,多表现为慢性溃疡。此时若腐肉难脱,新肉不生,外用药物可采用回阳玉龙散,温阳活血、祛腐生肌,回阳玉龙散为祛腐生肌药的代表,属补托法,不仅能促使脓腐液化脱落,还能改善溃疡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肉生长,补托兼备,适用于阴证溃疡见腐肉难脱,肉芽暗红或腐肉已脱,肉芽灰白,新肉不长者;若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可采用八宝丹使疮口尽快愈合;生肌白玉膏以润肤生肌收敛为长,必待溃疡腐肉已尽方可使用;红油膏具有防腐生肌功效,适用于溃后期溃疡;若虚证溃疡偏于阳虚者,采用回阳生肌散,功能回阳生肌、止痛收敛,适用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者。
关于外科难愈性溃疡中的阴疮,吕培文教授总结多年经验认为是脾肾不足,肾精之虚衰。在慢性皮肤溃疡的形成机制中,正气盛衰至关重要。而所谓正气包括卫气、营气、肾精。正气充盛邪不入内;正气损则邪气侵于肉膜;正气衰则邪气陷,入于脏腑,消磨邪气,邪尽乃止。尤其肾精为正气根本,回阳生肌法就是运用温补脾肾阳气的方法治疗肾精虚衰,肾精亏耗可通过补脾,后天补先天的办法治疗。糖尿病足在溃疡清创术后,不但没有起到祛腐消炎作用,反而局部变黑,甚至干枯、紫暗,说明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上看均出现肾精消耗致虚衰,此乃气血双败之象。故无论是整体治疗的立法用药,还是局部疮面的外治方法均应采用益气健脾、温肾回阳之品,方可救逆。
八珍汤(《正体类要》)
地*15g,当归、白术各10g,茯苓、白芍各8g,川芎、甘草各5g,人参3g。
水煎服。
补气补血。
疮疡、皮肤病之气血两虚者。
六味地*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g,山萸肉、干山药各g,丹皮、茯苓、泽泻各90g。
每日服9g药丸,淡盐汤送下,或水煎服。
补肾水,降虚火。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
附桂八味丸(即桂附地*丸)(《金匮要略》)
熟地*g,山药64g,山茱萸64g,牡丹皮、泽泻、茯苓各48g,附子、肉桂各16g。
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每日3次。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腰膝酸痛者。
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g,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炒山药、盐杜仲各g,山茱萸(酒炙)、当归各90g,炮附片、肉桂各60g。
蜜丸口服,每日1~2次,每次9g,或水煎服。
温阳补肾。
疮疡、皮肤病肾阳不足者。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各等份,生姜5片,大枣2枚。
日服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益气健脾、行滞。
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陈皮、半夏各15g,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7片,乌梅1个)
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疮疡痰浊凝结之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麦冬、细生地各15g,沙参9g,玉竹(炒香)4.5g,冰糖3g。
水煎服。
养胃益阴。
疮疡、皮肤病属胃阴不足者。
八宝丹(《疡医大全》)
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各4.5g,珍珠3g,牛*1.5g,冰片0.9g,炒炉甘石9g。
掺于患处。
生肌收口。
溃疡脓水将尽,阴证、阳证均可。
生肌白玉膏(经验方)
熟石膏9份,制炉甘石1份,凡士林。
将膏少许均匀涂抹于纱布上外敷。
润肤、生肌、收敛。
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
红油膏(经验方)
凡士林g,九一丹30g,东丹(广丹)4.5g。
将药膏均匀涂抹于纱布上,敷贴患处。
防腐生肌。
溃疡不敛,烫伤、创伤等创面较大者。
回阳生肌散(《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乳香30g,琥珀7.5g,京红粉3g,人参、鹿茸、雄*各1.5g。
薄撒于疮面或制药捻用。
回阳生肌、止痛收敛。
阴疮久不收口。(原文的相关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内补*芪汤(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疮疡生肌理论的中医研究》
作者:李萍;编辑整理/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旨在传播中医知识,喜欢李教授的著作欢迎购买正版图书。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18580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