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辨证论治九种类型眩晕
TUhjnbcbe - 2022/6/8 0:54:00
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者,称为眩晕。眩是眼目昏花;晕是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两者往往同时出现,故合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后即能好转或消失;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则欲倒,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摄生不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情志所伤,心气郁结,心火暴盛,或因风阳损害脑系,均可出现眩晕。眩晕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本病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以忧思恼怒、焦虑烦劳者发病率最高。

本证的原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责之于肝,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责之于髓海不足者,如《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之病名,并具体论述了其临床特征。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痰饮致眩晕作了大量的阐发。《诸病源候论》指出该病系由“体虚受风,风邪入脑”所致,并立“风眩“病名。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认识,对眩晕的病因又有新的发挥,如元?朱震亨强调“无痰不作眩";金?刘元素立论“风火炽盛";宋?陈言对七情致病作了剖析。到了清代,对眩晕病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如潘揖在《医灯续焰》中有"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对瘀血阻滞经络眩晕作了补充。综上所述各家学说,阐明眩晕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临床上以内伤为主。

一、病因病机

1.病因:眩晕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但以内伤为主要原因。

(1)情志失调,损伤心气:忧思恼怒,焦虑烦劳,精神过用,使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化火伤阴,日久肾阴亏损,心肾不交,心气不足;或心气郁结,络脉瘀阻,神形失调,引起本病。

(2)劳倦过度:劳倦过度,或思虑伤神,或淫欲过度,损伤肾精,精气不足而髓海空虚致眩晕。

(3)失血过多:外伤、吐衄、崩漏、便血等失血过多,致气血不足;或因年高体弱,气血亏虚,致清窍失养而眩晕。

(4)饮食失宜,脾胃损伤: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湿,化而为痰,痰涎壅滞,阻滞经隧;或脾胃损伤,湿郁化热,积热于内,灼伤血络,也是导致眩晕症的原因;或因饥饱失宜,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清窍失养而眩晕。

(5)外感风寒或风湿:“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夹湿、夹寒或夹热侵袭人体经络,损伤高巅,阻塞经隧,经脉失其濡润,无以上输津液,髓海空虚发为眩晕。眩晕的病因复杂,由多种内因、外因兼夹致病。情志失调,摄生不慎,将息失宜,劳倦过度,饮食失宜,脾胃损伤是内因;而外感风寒湿,中脑损络则是本病发生的外因,同时情志失调,劳逸失度,饮食不当也是本病的重要诱因。外因是本病发生的条件,而内伤不足才是发病的根本所在。

2.病机眩晕的病位在脑。病机有风、火、痰、瘀、虚五端,在眩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肝、脾、肾、心关系密切,属于虚者居多,且各种因素能彼此影响,相互转化。

(1)肝阳上亢:若素体阳盛,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2)痰浊中阻: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若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瘀血阻络:脑为髓海,《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若因跌仆、坠堕、撞击等致脑部受伤,精明紊乱,瘀血阻滞,或夹肝风,则为眩晕。

(4)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赖肾精充养。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

(5)气血亏虚:脑赖气血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脑失所养,发生眩晕。

二、论治要点

1.分清虚实:眩晕虽以虚证为主,但有夹痰夹火者,亦有外感者,故需辨之。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兼呕恶,面赤者多实,而兼气短者多虚。

2.细察舌脉:眩晕一证,首先要重视舌苔和脉象。如肝阳上亢者多舌质红,苔*,脉弦;痰浊中阻者舌苔白腻,脉濡滑;气血亏虚者多舌质淡,脉细弱;肾精不足者,偏于阴虚脉多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多舌质淡,脉沉细;瘀血阻络多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再按四诊合参之原则,结合临床特点,详细而明确地进行分析。

3.审清标本:即审清眩晕的主要病机,掌握眩晕和其他兼证的标本关系,以便治疗上的先后逆从。如肝阳上亢之眩晕,其主要病机为阳升火动为患,治当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急为先,以治其标。而气血亏虚之眩晕,多系久病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海失养,治宜补养气血,以求治病之本。

三、辨证论治

眩晕发作时,先治其标,根据辨证首先息风、潜阳、清火、化痰,选用药效快而作用强的中医综合疗法,采用不同给药途径,尽快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眩晕缓解后或病缓者,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主,防止眩晕的复发,杜其眩晕之源,以治其本。

1.肝阳上亢证

症状:头目眩晕,常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兼有急躁不安,面色时见潮红,失眠,舌红苔*,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芩、枙子、怀牛膝、杜仲、桑寄生、首乌藤(夜交藤)、茯神、夏枯草。若偏于火盛者,加龙胆草、牡丹皮;偏于风盛者,加龙骨、牡蛎。

2.痰浊中阻证

症状:头目眩晕,头重如蒙,兼有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身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若伴呕吐频作,加代赭石、竹茹;若胱闷不欲饮食加豆冠、砂仁;若耳鸣重听加石富蒲、郁金。

3.瘀血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舌边紫黯,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清脑。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姜、葱白、麝香、桔梗、郁金。眩晕甚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土鳖虫;若久病气血不足加*芪、当归。

4.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时作,遇劳加剧,兼有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茯神、*芪、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酸枣仁、*参、生姜、大枣。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干姜。

5.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偏阴虚者,补肾滋阴。偏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熟地*、山茱萸、菟丝子、山药、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甲胶。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上方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潜浮阳。补肾阳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如脾虚,可加白术、茯苓。

6.风热眩晕证

症状:头目眩晕,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咳痰色*,面红目赤,咽痛口干,尿赤便秘,舌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利脑窍。

方药: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芦根。热甚加石膏、知母清热之品;口渴甚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便秘加大*以泻热通腑。

7.风寒眩晕证

症状:头晕目眩,发热恶寒,鼻塞流涕,无汗,口不渴,咳嗽,痰白清稀,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清利脑窍。

方药:菊花茶调散。川芎、荆芥、白芷、羌活、菊花、僵蚕、防风、甘草、薄荷、细辛。寒邪偏盛,可加桂枝、麻*,增强辛温散寒之功;如颈项强,可加葛根解肌发表。

8.风湿眩晕证

症状:头目眩晕,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身倦无力,胸闷纳呆,舌苔黏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阳利脑。

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甘草。如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胸闷不舒加厚朴、藿香梗以行气化湿;小便短少加薏苡仁淡渗利湿。

9.暑热上蒙证

症状:头晕目眩,或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胸闷恶心,汗闭不出,舌红苔*,脉洪数无力。

治法:解暑清脑,益气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制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方中可加鲜荷叶升清阳,散暑湿;如口渴较甚,可加人鲜石斛、天花粉以增强养阴生津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辨证论治九种类型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