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健康平安,益寿延年”是每个人的心愿,也是“中国梦”
的直接体现。
在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富裕问题以后,健康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健康问题该如何解决?
原卫生部部长、现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说,
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
我们还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帝内经》上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只有寓治于养,减少、控制疾病的发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众的健康问题。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需求,使养生在近年来成为热潮。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养生如何才能对自己有
实实在在的帮助?
郎中堂提出了五脏平衡养生理念,以五脏辨证为基础,
以维护五脏平衡为目的,
根据人体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活环境、
不同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调养,达到益寿延年、远离疾病的目的!
现在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骨病、
痛风等高发性、迁延难治性疾病,医院往往束手无策,
只能让患者“终身服药”,而这些西药对人体的肝、脾、肾等
脏器伤害很大,吃药带来的危害甚至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帝内经》上说: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除者,未得其术也。
因此,即使再顽固难治的疾病,只要调养得法,
都能得到控制、甚至康复。
真法难闻,良方难寻。很多人饱受疾病的痛苦而求助无门,
如你有缘得到本书,并用本书记载的养生方法改善自身的健康
后,请转述他人,传道积德,功莫大焉。
编者
年5月
第一章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一、“以人为本”的东方养生智慧
养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其诞生起就体现出
“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思想。
中医的定义就是“生生之具”,意思是让人活得长久的技术。
《*帝内经》说养生就是让人“长生久视”,让人不但活得久,
而且活得有质量,耳不聋眼不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是贯穿始终的人生必修课。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体的修养作为
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发达的出发点。
自启蒙时代起我们就要重视“修身养性”,
这是对养生最为科学的解读,一方面养身,一方面养心,
身心健康和谐,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养生以《易经》为源头,
自《*帝内经》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儒、释、道等各家又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式各样的东方养生文化,
然而殊途同归,最终强调的都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五千年来中医养生文化佑护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
使我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总能转危为安。
年非典爆发时,最终还是依靠中医中药才解决了
这一重大健康危机。
对非典患者长期跟踪后的研究表明,采用中药方法
治疗的患者,康复情况非常理想,没有什么后遗症;
而用西医方式治疗的患者,即使控制了病情,
有些患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药的神奇可见一斑。
然而,近一百多年来,中医却随着我们整体文化的
衰落而逐步失去了主流地位,并一直陷入到和代表西方文化
的西医比较优劣的争论中去。
中医和西医作为各自文化的产物,
无所谓谁好谁坏,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西医的思维是以“病”为主,“见病不见人”,
而中医的思维是以“人”为主,“见人不见病”。
比如说,房间里堆满垃圾,苍蝇乱飞,
西医的办法就是灭杀苍蝇,结果可能现在的苍蝇杀死了,
新的苍蝇又出来了。
而中医的办法是根本不管苍蝇,先把房间垃圾清理出去,
然后再打开窗子把新鲜空气放进来。
结果,环境改变了,苍蝇生存的环境没有了,
苍蝇不用杀也就没有了。
这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道理。
天道轮回。
随着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
中医药也再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而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病防治、
日常养生领域更是体现出了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中医药随着世界范围内自然潮流的回归,
再度兴起。
郎中堂在这种趋势下发扬光大,
弘扬中医文化经典,打造一流中医药养生制品,
提高人们疾病防治、养生康复的重任。
二、养生就是养五脏
五脏是人体生命之本。
整个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
以气血津液为基础,通过经络内合五脏六腑,
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人体的生命过程就是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几个阶段性变化的过程,五脏对这一过程中的
每个阶段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命的盛衰及生命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五脏功能的
强弱程度以及五脏功能发挥水平的高低。
人体五脏是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
其中脾胃居中为轴,肾、肝、心、肺分居四周如轮,
脾升胃降,带动肝、心、肺、肾升、浮、降、沉;
肝、心、肺、肾反过来通过自身的运动推动脾胃的居中运化。
五脏的动态平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体气机在体内的运动,
所以道家说“生命就在于一呼一吸之间”,
老百姓说“人活一口气”,一个人生命停止了,呼吸就停止了。
人体内的气,称为“元气”、“正气”,
由人体五行之气,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所构成,
五行之气的升、降、浮、沉,
实现人体的生、长、化、收、藏,
从而由五脏各司其职,完成正常的生命循环。
人体内的这股元气与五脏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五脏功能强盛,整体之间的关系平衡协调,
元气就会在体内流动顺畅,人就活得健康。
而人体元气充沛,气机旺盛,
反过来会健培五脏,推动五脏的平衡。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一下元气的运行了。
水对应肾,代表的是滋养。
木代表的是生长,在五脏中,肝主生发,所以属木。
肾水属阴极,阴极阳生,阳气从肾开始生发出来,
向上升,越升越温,生发的能力越强,就生成了肝木,这就是水生木。
也就是说,肾水之气往上走,滋养肝木,木气才能发展,
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
木气持续上升,越来越热,升到了顶部,就是心火之气了。
木生火,火配五脏是心,在这里,人的正气达到了顶峰。
“阳极阴生”,这时候正气就开始收敛,越来越往下,
越来越收敛,越来越凉,生成肺金;
肺金之气继续下降,积凉成寒,生成肾水。水气再上升,形成一个循环的圈。在这个圈中间有一个枢纽,就是土。
土分胃土之气和脾土之气,胃土之气主生阴,主下降,火气之所以下降,
就是胃土带动的:
脾土之气生阳,主上升,肾水之气之所以上升,就是脾土之气带动的。
五脏在这个圈上的位置,
心在上,肾在下,肝在左,肺在右,这叫做四象,土在中间。
四象还对应四季,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代表秋天,肾代表冬天。
有句话叫: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你也可以把这个气机循环的过程看成像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样去理解。
在肾的时候是液态的地下水,水向上运行滋润花草树木,成为树木的汁液。
促使其生长,这就是肝,树汁蒸发变成水蒸气,凝聚成云,就是心火。
心火是气态的水,水蒸气遇冷变成雨,就是肺。
雨渗透到地下还原成地下水,还回到肾。
三、五脏平衡养生系统
平衡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如《*帝内经》所说“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人体平衡首先讲的是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在人体最主要的体现
就是五脏平衡。脾胃居中运化,肝、心、肺、肾升降浮沉,
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平衡维持住了,人体就健康;
如果这个平衡打破了,人体就会生病。
我们养生的目的,就是维持五脏的功能平衡。
先天初始,人体五脏大部分处于平衡状态。
如后天失养,或先天发育不足,人体五脏就会偏离平衡。
而其最主要的诱因,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肾元气不足引起的。
《*帝内经》认为:体弱多病源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衡,五脏功能失调;
培补人体正气,调理人体平衡,恢复五脏平衡,自然健康长寿。
这就明确了养生长寿和各种疾病的预防及日常康复,
关键自然也在于培补激发人体正气,调理人体五脏平衡。
郎中堂秉承了《*帝内经》“以调为本,以平为期”的养生精髓,
并遵循中华民族“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哲学思想,
对于如何扶正气调平衡,对于如何预防疾病以提高生命本质,
以及如何解决亚健康和补虚损、抗衰老,
创建了一套健康系统--五脏平衡养生系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养生定位学说:五脏平衡自然健康法,遵循“以养为补,以补为养、补养结合”的原则,扶正气调平衡,平衡则健康。,
在这儿,“以养为补”中的“养”代指符合养生之道的行为与意识状态。
具体就是让顾客了解、掌握传统养生之道,
使顾客遵守符合自然的饮食起居(包括运动),
保持健康和谐的心态(需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就可滋养人体精、气、神,
促进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运行,获得健康长寿。
这就是“以养为补”四个字的内涵,
即通过在生活中遵循养生之道来获得滋补调养之效。
其中,“以补为养”中的“补”代指天然本草滋补养生制品。
具体就是针对顾客身体失衡的状况,
酌情选用合适的天然本草滋补养生制品进行滋补调养
以滋养精气、疏通经络、调理身体平衡、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这就是“以补为养”四个字的内涵,
即通过本草滋补养生制品使人体获得养生康复之效。
“以养为补、以补为养、补养结合”才构成郎中堂完整的五脏平衡自然健康法,即五脏平衡养生系统。对于健康者而言,五脏平衡养生系统是预防和保健,
是提高生活品质;对处于康复期的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患者而言,
五脏平衡养生系统是调整平衡、提高人体自愈能力、帮助疾病康复。
抓住传统中医调养重在“五脏平衡”的这一根本理念,
郎中堂开发出了能调和五脏生、长、化、收、藏运行平衡的
系列天然养生制品,既可以用于现代人的日常保健养生,
也可用于现代多种常见慢性病及虚损性疾病调养,可帮助特定人群恢复健康。
郎中堂养生制品是以古代上千个经典方剂为基础开发的,
具有天然、安全、有效的特点。
原材料全部是天然上品中药材,
[《神农本草经》载药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
就是现在所说的“药食同源”中药材,
所谓“药食同源”就是“常人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天地所生,自然带着天地信息,其本身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能滋补调养五脏,能借天力以补人力。
“本草养生,益寿延年”,既是郎中堂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也是对人们的祝福。很多身体虚弱,甚至疾病缠身者经郎中堂养生制品调养后,能使人体自我康复、延缓衰老。对此,我们非常欣慰,也希望有更多的同道者传播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故事》——药食同源何为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
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者可就,有*者当避。
唐朝时期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治病,十去其六;
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
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
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
也就是说法:*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
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药食同源",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
国家卫计委公布种药食同源品种-----------------------------------------
种药食同源品种名称: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芥子、*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松花粉、油松、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荜茇。
百年老字号
清·道光元年(年),霍乱横行中国东南地区,江南名医王旭高云游至岭南境,见如此悲惨景象,便驻于此施方救民,每日救民数十人。
当地富商陆员外为拯救更多乡邻,邀请王旭高到家,并辟一院落,开堂施救百姓。因百姓不认识这位云游名医,大家都用郎中称呼,久之,陆员外开辟的那间振济病危百姓的庭院,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郎中堂。
疫情过后,王旭高要离开此地继续云游,当地百姓不舍,陆员外也极力挽留王旭高长驻,为百姓解除病痛。王旭高习于长期云游四方,寻医问药,因此执意离开。但他见疫情期间,陆员外乐善好施人品高尚,便决定将自己多年总结的诊治疑难杂症的几十个验方,全部传授给陆员外的儿子陆真。
王旭高走后,陆员外为了纪念他,将那处院落正式命名郎中堂(清?道光年)。
王旭高的言传身教,使陆真掌握了基本的医理要义,经过对王旭高医籍典著的研习参悟,再加上临床病例实操,陆真的医学造诣日趋纯熟。
由于郎中堂方好,药真,医治好无数病人,再加上只收本钱,对家境十分贫穷的病人免费救治,很快在当地树立良好的口碑,每天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络绎不绝。
一些云游名医路过此地,也经常会聚在郎中堂研讨医术,郎中堂融汇各家精髓,博采众长,形成其独特的行医问诊风格。
道光十九年(年),陆真奉召入京,医院吏目,专为皇室成员诊疗疾病。陆真不仅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美名,而且,更通过在皇宫内与杏林高手、国医大师的切磋交流中,医学造诣更为精进,掌握了更多的宫廷秘方。
光绪末年,郎中堂陆氏家生变故,陆氏后人由长沙迁徙至江苏南通。随后,又在当地开馆济世,重振郎中堂,并在江浙沪一带开枝散叶,为郎中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恪守“仁心智术”祖训
近二百年来,郎中堂恪守“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的祖训,
形成了“地标药材、古法炮制、经典秘方、诚信惠民”的经营理念,
致力于国医药事业的研究和发展,以发扬中华医药之精华为己任。
地标药材:遴选纯正地标药材,按药材生长时令,适时采摘,发挥药材最大效能,错一地、过一时皆不用。
古法炮制:传承古老秘传之炮制工艺,融入郎中堂独家醋制、酒制、糖制、盐制、土制、蜜制等手工炮制法。
经典秘方:汇千年中医文化之精髓,承五行颐养生命之本真,郎中堂不仅用方精准,更采用独特工艺去除药*。
诚信惠民:秉承“悬壶济世”之仁厚理念,精益求精,诚信经营,杜绝违禁成分,为更多需要帮助之人解忧。
北有同仁堂南有郎中堂
郎中堂,历经近年的发展历程,以“聚百草?泽万民”为使命,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销售、连锁、中医馆为一体的健康企业。近年来,依托江浙沪广泛的群众基础,逐步拓展全国市场,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形成了“北有同仁堂,南有郎中堂”的格局。
郎中堂国内门店分布图
郎中堂遵循“开元、封元、养元”的三元养生术,传承祖制古方,精心炮制出开元养生汤、生之道、长之道、化之道、收之道、藏之道等系列产品。
未来几年,郎中堂计划借助道地药材、古法炮制等传统优势,继续扩大国内市场,推进海外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加快郎中堂健康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借势国医的大环境,推动国粹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之路。
郎中堂第十代传人:陆荣森
《郎中堂》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郎中堂》汇千年中医文化之精髓,承五行颐养生命之本真,经无数临床实验之验证,采用原产地纯正绿色之道地药材,传承古老秘传之炮制工艺,融入郎中堂创新之水制,火制法,结合高科技萃取技术,秉承“悬壶济世”之仁厚理念,精益求精,制成针对亚健康人群,效果绝佳的中医药组方产品。
仁心智术悬壶济世健康平安,益寿延年
陆荣森(.05)
居家要健康常备郎中堂
本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