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性味与功效演变考证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
级2班刘新玉指导老师张艳
摘要
通过分析历代本草学著作,考证桔梗性味功效,理清从《本经》到现代本草学著作中对桔梗性味功效认识的演变过程,提示对桔梗性味功效认识的演变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详细的特点。
桔梗 性味 功效 本草 考证
c-0.-1.-1.64-1.-2.-0.47C11.,5.,18.,10.,21.,5.z"fill="rgb(,,)">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下称《本经》),并列为下品。《本经》载其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中药大辞典》载味苦辛,平,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本经》后诸家本草对桔梗记载有所差别,且与现在临床应用有所出入,为了解这种差别是否可以更好的解释桔梗的本质,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对其进行考证如下。
在25本本草学著作筛选“桔梗”的相关论述,提取性味与功效信息。包括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宋、金、元代《本草衍义》《汤液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发挥》,明代《本草纲目》《珍珠囊药性赋》《本草蒙筌》《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乘雅半偈》《本草通玄》,清代《本草崇原》《本草求真》《本草分经》《本草思辨录》《本草新编》《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逢原》《得配本草》。
1
味的考证
桔梗首次出现于正式记载是《神农本草经》,首载桔梗“味辛”,不是复合药味,查阅后世诸家本草对其记载,有“辛”、“苦”、“辛苦”、“辛苦甘”四种形式,详见表一。
关于桔梗味“苦辛”的记载最多,自唐代起一直有这样的记载,如《新修本草》言“辛、苦,微温,有小*”。《本草经集注》首载其“苦辛”,记载“味辛、苦,微温,有小*”,此书“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记载了两本书的观点,所以言“苦辛”,其后医家多沿用此观点。
考证历代本草,对桔梗味“辛”的认识基本一致,笔者认为,原因一是桔梗的味可能与其真实的味有关,口尝为《本经》时代认识药物的主要方法之一,有资料记载口尝后的味道与本草药味一致者占43.5%,可以说明五味与真实滋味有一定相关性[1]。再者,可能与功效有关,《本经》载“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认为桔梗有调畅气机的功效,辛味可开宣气机,故其味“辛”。
2
性的考证
《本经》首载其性“微温,有小*”,其后的著作观点与其相同,只有在清代出现性“平”的记载,而现代医家认为桔梗性“平”,如《中药学》[2]载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各类记载详见表二。
记载桔梗性“平”的著作只有《本草求真》《本草分经》,如《本草分经》记载“桔梗苦、辛,平,入肺经气分兼入心胃,开提气血,表散寒邪”。
根据王家葵[3]等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四气标定的规律性,《本经》中上药多标平性。这与《本经》中上药可以养命、养性、益气延年不老的说法相和,也说明《本经》在平性药物标记上多受当时养生思想的影响较深。
3
功效的考证
3.1唐宋以前,功效众多
《本经》记载“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主要作用于胸胁、脾胃。《本草经集注》相较本经增加了“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治喉咽痛,下蛊*”,并提出“有小*”。宋《本草衍义》载“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明确提出桔梗治疗肺系疾病。这一时期各著作对桔梗功效的记载大都沿用《本经》的观点,都以其为基础,这一时期桔梗的功效可以概括为活血行气,止惊悸安神,消积除痹,利咽,清肺消痈。
笔者认为,关于《本经》载桔梗主“惊恐悸气”,虽然在后世临床应用中并不多见,但绝不是认识上的错误,桔梗确有止惊悸安神的作用。《本草经疏》载“桔梗辛温,则扶苏条达,遂其生发之性,复其果敢之职,而惊恐悸自平也”,认为惊恐悸气由胆失其职所致,而桔梗“复其果敢之职”,这与《内经》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相和。天王补心丹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方中用桔梗,意为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上入心经[4],但桔梗不只为使药,方中配伍桔梗助药力达肺脉,奉心以养血,又助肺气敷布血液以养血安神[5]。《伤寒论》治疗寒实结胸,“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方中桔梗祛痰利膈开结,即通过宣肺祛痰,祛痰排脓之用而达到安神作用[6]。
3.2金元时期,“诸药之舟楫”
《珍珠囊药性赋》提出“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汤液本草》有对“诸药之舟楫”进一步的说明《本草发挥》提出“桔梗能开提气血,气药中兼用之”,补充了桔梗的应用范围。桔梗“诸药之舟楫”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广泛。
3.3明清时期,补充与讨论
明代关于“诸药之舟楫”的观点存在争议。《雷公炮制药性解》载“桔梗味辛,故专疗肺疾,下部药中勿用,恐其上载而不能下达也”,认为桔梗之性上升。然《本草通玄》认为“世拘泥为上升之剂,不能下行,失其用已”,直接对上述观点进行批判。
清代对上述观点争议更多,《本草求真》记载桔梗“齿痛……口疮肺痈……开提肺中风寒……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认为开提肺中风寒,治疗肺热诸症的功效是由于其载药上行之性。《本草思辨录》认为桔梗不止性上行,更“能升能降,能散能泄”。《本草崇原》载:“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上中下皆可治也”,并认为张元素对桔梗“载诸药不沉”的观点是错误的。《本草新编》不仅记载桔梗味“真舟楫之需”,还记载了不能载药上行的情况。此外,《本草分经》首次记载“入肺经气分兼入心胃,开提气血”,明确提出桔梗可以开提肺气,对其功效进行补充。
可见明清时期主要是对桔梗功效发挥补充,同时对桔梗“载药上行”和“诸药之舟楫”展开讨论,各医家对该观点认识不一。
笔者认为桔梗确有“诸药之舟楫,载药上行”的功效,但应该依具体病证及药物配伍而定,不可抛开病证仅谈其上升之性。诸多方剂中配伍桔梗,取其“载药上行”之性,如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参苓白术散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以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使全方脾肺双补[4],即桔梗引脾气上行,培土生金,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主含桔梗皂苷,皂苷具有表面活性,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能,对其他药物的难溶成分起增溶作用[7],从而起到“舟楫之剂,引经作用”。
04
总结
综上所述,对桔梗性味功效认识的演变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详细的特点。桔梗的“味”从单一药味“辛”演变到复杂药味“苦辛”。“性”的认识除了清代出现“性平”的记载外,一直沿用《本经》中“微温,有小*”的观点。功效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到详细的演变,从最初《本经》和《本草经集注》的“活血行气,止惊悸安神,消积除痹,利咽”众多功效,最后演变为入肺经,开提气血,治疗肺系疾病,并且提出“诸药之舟楫,载药上行”,但这一观点存在争议。
参考文献
1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90-91
2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5.
3王家葵,沈映君.《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9,24(4):-
4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5.,
5袁晓红.浅析桔梗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7(4):-
6刘芳.桔梗主“惊恐悸气”具安神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8-4-9(5)
7余文海.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18,(10):25,50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学与辩证法》第71期(出版日期:8年第2期)
·作者/刘新玉编辑/姚乃荣
·图文编辑/侯凡荣韩天海校审/李春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修改,或再发布,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