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7期守护项目:梨膏糖制作技艺传承人:吴生忠舀一勺浓稠的梨膏,黏黏甜甜,清清凉凉,还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气……老城隍庙梨膏糖,是人们记忆中一份亲切的甜蜜。
8月6日,我们跟随梨膏糖制作技艺传承人吴生忠老师,穿行于制作生产的各个环节,近距离触摸着这张“上海名片”。
“老城隍庙”的梨膏糖制作已有多年历史;吴老师从年开始,从事这项非遗的传承已将近40年。一块小小的梨膏糖,要经过烧糖、熬汁、浓缩等工序,在手工古法制作的年代,吴老师还练就了用手来试烧糖温度的苦功!现在,“老城隍庙”除了含有13味草药的经典本草梨膏糖,还添了玫瑰、金桔、花生、生姜等几十种口味的品尝型梨膏糖;源于本草梨膏糖同一配方的药梨膏,如今也衍生了秋梨膏、梨膏露等冲调和即饮产品。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视频文案:张智丽常煜华
视频拍摄、制作:张智丽
更多晨报学记团采访内容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