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篇目为“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书中提到,麝月在一个下大雪天的大半夜,居然去看“好月色”,而晴雯却要偷着去吓唬她。但晴雯出门时没穿外衣,“只穿着小袄”,“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着了风寒,“早起就嚷着不受用,一日也没正经吃饭”,第二日“鼻塞声重,懒怠动弹”,显然,晴雯感冒了!因为要瞒着上头,于是就悄悄地请了个大夫“胡庸医”,这是一位太医。胡太医为患病的晴雯姑娘诊了一回脉,认为晴雯的症状是外感内滞,算是个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遂开了药方。宝玉很关心晴雯的病情,他看见胡太医的药方后,顿时骂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法,如何使得?凭她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那么,胡太医给晴雯都开的哪些药味呢?
书中记载,方中药物有紫苏、桔梗、荆芥、防风、枳实、麻黄等。显然这是解表散寒的合方,由荆防败毒散与麻黄汤合方加减化裁。荆防败毒散是一首时方;麻黄汤是一首经方。二方功效一样,都是辛温解表的,都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尤其是麻黄汤,这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发汗效果非常好,还有平喘润肺的作用。晴雯患感冒的时间是冬天,从病因来看,明显是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无汗,鼻塞,周身不适。显然,用麻黄汤还是完全对症的。关于麻黄,《神农本草经》认为:“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止咳”。既然是外感风寒,病在早期,自然当重在祛邪。因为邪与正不两立,邪客则伤正。所以祛邪越早越好,邪气祛除得一分,病情就能缓解一分。显然,麻黄擅长发汗,通过发汗可以祛除外邪,但历代不少医家认为麻黄发汗力量峻猛,恐其发汗力强、辛温助热,甚至不敢用麻黄,以至于把一味好药束之高阁。比如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谓麻黄:“发汗解表,莫过于此……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润,为亡阳症”;陆九芝云其“用数分即可发汗”。那么,为什么宝玉认定胡太医的药方是虎狼药呢?
宝玉是根据“旧年我病了……他(王太医)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之药”的经验,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我的观点是,麻黄的确发汗力强,但麻黄是不是虎狼药,要由病机来决定。有其证则当用其药。若对应的是寒邪束表的病机,麻黄是治病的仙丹;若无相应的病机而滥用麻黄,则足以伤正。正如明代大医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谈到,麻黄“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在此案中晴雯病在冬天,病因是外感寒邪。病机完全符合麻黄汤。关于枳实,也是虎狼之药吗?枳实是酸橙的幼果,属理气药,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之功。我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气机郁滞,特别是中焦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纳差、腹胀等等。比如,枳实消痞汤即以枳实为君药,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枳实固然有破气之力,但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就有枳实。更何况,晴雯出现了纳差,源于寒邪入里,碍滞于中焦气机。此时用桔梗与枳实,正好可以调畅气机。桔梗宣肺,枳壳降气,从而恢复中焦气机平衡。我的思考是,这位胡太医给晴雯治疗冬天因外感寒邪引起的感冒,用的是辛温解表的思路,这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宝玉认为胡太医为晴雯下的药过重,但是从诊脉、病症判断来看都完全正确,这也充分说明胡太医至少具备基本的医学素养,绝不能看作是庸医。再说,胡太医的药方虽然用药偏猛了一些,但也会见效较快。这也完全符合太阳病的治疗思路,越是早期越要重视祛邪。而且,若宝玉担心药力太猛,完全可以中病即止,以汗出为度。
但可惜的是,受宝玉干扰,晴雯并没有服用胡太医的药方。由此说,此方究竟是好是坏还很难断定,若称之为“庸医”未免太过。这一篇的回目称为“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未免有些判断过度了。但《红楼梦》中记载,晴雯的病并没有康复。这是怎么回事呢?宝玉不相信胡太医的药方,于是重请了王太医,开了些陈皮、当归、白芍等药味。这些药只是调和气机,却无解表之功,若用于治伤寒,完全是方不对证。但在宝玉看来,却是“良药”。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用的药。虽疏散,也不可太过。”那么,晴雯吃了王太医的药方效果如何呢?她的一个小小的感冒却一直没好,更加上“病补孔雀裘”的劳累和“抄检大观园”的打击,“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竟然最终病死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能在早期就用上胡太医的辛温解表药方,快刀乱麻,斩草除根,也许晴雯早就康复了。我的观点是,王太医之用药,明显就是迎合主人心意的应景之方。所以,胡太医并非庸医,王太医在这里才属于庸医。晴雯之病情之所以会恶化,全在王太医用方不对证,只求应景,却未能解表祛邪。导致邪气越陷越深,最终邪陷三阴,导致正气逐渐消减,以至于病不可治。中医有言:“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不少人迷信人参,认为人参是补药,即使吃人参死了,也不是人参的错。而大黄是泻下的,若医生开了大黄而病人康复了,人们普遍认为这与大黄无关。显然,王太医这次就做了回“人参”。那么,何谓良医呢?
明代大医龚信有这样一段话:“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义。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辨药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治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玄虚明,惟期博剂。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若按这个标准来判断,显然,胡太医就属于“因病治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这当然应该算是良医。但不少学者在分析《红楼梦》时,都是把胡太医看作是庸医的。不知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