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16 9:29:00
事实上,在司马史公笔下,他“长不满七尺”,又身为一个赘婿,境况可想而知,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卑微,甚至连名字都起得很别扭的人,居然能游刃有余于政治和学术之间,令君王大胆重用,与孟子论辩、主张直接影响荀子等等,他寿终之际,弟子送葬者就有三千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在铁笔写春秋的司马迁《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影响力之大。在齐国曾有个个子矮小的人叫晏婴,晏子使楚等典故让人记忆犹新,但这个人不是晏子,而是晚于晏子、个子同样矮小的齐之赘婿——淳于髡。按说,身在战国,受《易经》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应该叫淳于坤啊,但是,他偏叫淳于髡,这个“髡”,是什么意思呢?在战国之时,是一种刑罚,就是把人头顶上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有四周的头发,让人一眼就能知道你是个罪犯,跟《水浒传》中,那些好汉们被在脸上刻上烙印一个意思。当然,并不能说明淳于髡受到过这种惩罚,因为无据可靠,但名字就是这么叫着。这个淳于髡究竟干了什么事,能令人刮目相看?第一,令君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辅佐齐威王之时,开始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不大理会朝政,战国纷乱,其他国家趁机入侵,抢占了齐国大片国土。眼看危机重重,却没有人敢谏言,这时,淳于髡站出来了,他含蓄地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意思是,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您说它是只什么鸟?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也是得遇明主,齐威王悟性很高,立即回话,“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果然励精图治,收复失地,复归强大,从此威行36年。你说淳于髡这功劳大不大?第二,屡次出使诸侯国,未尝屈辱。话说有一次淳于髡带着一只齐王赠送楚王的鹄出使楚国,路上不小心让鹄飞了。他拿着空空的鸟笼,对楚王说,因路上不忍心让鹄饥渴,就让它出来喝水,孰料它却飞走了。有辱使命,自己想要自杀,又怕别人误会,引发因为一只鸟而令士人自杀的血案。路上想买一只相似的代替吧,又犯有欺君之罪,不愿做。逃跑吧,又担心两国从此断绝来往。因此,冒死前来向楚王谢罪请罚。真是巧舌如簧,令人不忍猝罚。楚王也只能作罢,而且还加倍厚赏了淳于髡。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如借兵赵国等等,由此可见,淳于髡真是太机敏过人了,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人,又有谁不喜爱呢?第三,大胆荐才不惧多,人以群分。齐宣王时,淳于髡一天内推荐了7名贤士,对此,齐宣王是持怀疑态度的,于是对淳于髡说,在方圆千里范围内找一位贤人,那么天下贤人会多如牛毛的站在你面前;在百代范围内找一个圣人,那么世上圣人就多得可以摩肩接踵。您一下推荐了7位贤人,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淳于髡却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到低洼潮湿地方,找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柴胡、桔梗,但到山上找,却多得用车装不下,因为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与贤士为伍,您找我寻求贤士,自然轻而易得,取之不竭,再说我周围贤士之多,又岂止7人?一番话,使齐宣王哑口无言,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路径啊?正是因为这些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以及别出心裁的方式方法,让淳于髡总是能不辱使命,也越发让人对他不仅信任,而且倚重。尽管不足七尺,尽管身为赘婿,尽管名字不雅,但都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仰慕和崇拜,其不愧为智慧超群、滑稽多辩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