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刚过,秋风送爽,在感受徐徐而来的凉风时我们也不禁松了一口气,夏天总算过了,同时再次感慨:多谢空调救命之恩!这也难怪,在夏天最大的酷刑莫过于把人从空调房里拉出来,那股热浪骤然袭来,全身毛孔都在尖叫,好似一头扎入了桑拿房的酸爽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描述,要没有夏天续命三宝:空调,WiFi和西瓜,这个夏天还真是难熬啊!
咱们古人们算是没福分享受WiFi和空调了,但炎炎夏日来杯冰镇酸梅汤或来个冰西瓜倒也能略减暑气,可惜古代又没有冰箱,人在夏天可不就贪口凉食,古人们夏天想喝冷饮咋办,他们有这个口福么?
这您大可以放心,早在几千年前咱们老祖宗就在夏天享受冰块了,虽然没有电冰箱,但中国人照样能在夏天吃上冰。
(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安排了凌人负责采冰存冰)
为了让周天子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享受到冰块,周王朝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藏冰机构来管理,负责人称之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有十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人的工作任务就是取冰、藏冰,并在周天子有需要时提供冰块。您别小看了凌人,人家手下还管着不少人呢!包括“下士2人、府2人、吏2人、胥8人、徒80人”,是个相当庞大的结构,到了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到正月,正是冰块最坚硬、最不易融化的季节,凌人就带着“冰者”(专职挖冰的)前往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凿取冰块(这些地方没有经过污染,所以水质也比较好)挖好冰块后放入冰窖中。
(古代的冰库,又被称为凌阴)
在周朝冰窖(或冰库)又被称为“凌阴”,为了避免冰块融化,所以凌阴的首选位置在阴凉处,人们在地表下挖出一个冰库,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当凌阴挖好后,古人们会用砖石或陶片等将整个冰库的四周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在底层铺上桔梗或者是芦苇,再将冰块一块块的放入冰窖,最后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密封住窖口。当时的冰库规模就已经非常可观,年在秦国故都雍城就发现了一处凌阴,容冰量竟然能达到惊人的立方米,而且秦国的凌阴设计还颇为科学,不但加有夯土隔热,还考虑到了冰块融化的问题设置了排水系统,一个诸侯国尚且如此,周天子使用的凌阴规模一定会更加宏伟,
(凌阴的保存率只能达到保存冰块数量的三成,所以冬天凌人们要按照预算多采集)
但这并不代表放入凌阴的冰块就能保存良好,实际上由于酷热,绝大部分的冰块还是会融化,到了来年的夏天能保存下来的冰数量就只有原来的三成,所以上文中提到的“三其凌”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按照预用冰的3倍进行挖掘,以免出现冰块数量不够的情况。
古代藏冰可谓用途多多,《周礼·天官·凌人》记载了:“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也就是保存尸体、宗庙祭祀(冰块也是上好的贡品)等,当然,用处最多的当然还是吃啦!不过因为如此繁琐的流程和高昂的成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吃冰还真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夏小正》就记载“分冰以授大夫”,冰块被天子诸侯们当做恩赏赐给臣下,只有大夫级别的贵族才有资格品尝,可能分到的冰块数量也不多......
(可以存放冰块的冰鉴)
咱们中国人可是祖传的吃货,在炎炎夏日里不来一杯冰饮怎么能算人生呢?于是从凌阴中取出的冰块被放入冰鉴中,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最早是陶制,后来改成了青铜器。从上头俯瞰形状如同一个“回”字,在使用时将盛满饮料的器皿放入内胆,再向外胆放满冰块后合上盖子,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喝上一杯清凉冷饮,这应该算是最早的冰柜了吧!屈原在《楚辞·招魂》里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就是在盛夏时楚国贵族们都会喝上一杯冰镇甜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冰鉴除了能做冰箱外,到了冬天还能加入炭火当暖壶,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
(冰井台,顾名思义就是藏有冰井的楼台,曹氏父子在此消暑)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明了挖井藏冰的办法,《大暑赋》“寒泉潜沸,冰井腾沫”就是说在盛夏季节井里的冰块融化是冒出的丝丝凉气。根据水经注记载,曹操曾经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其中冰井台是专门用来藏冰降温消暑的建筑,冰井台上有三座冰室,每个冰室内有数眼冰井,井深十五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和食盐等。每当酷暑难耐之时,曹操父子们就来到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曹丕《与吴质书》),与墨客骚人们讨论文学,消暑饮酒,写诗作赋,被当时文人们引以为美谈,后来曹魏衰弱灭亡,冰井台也并没有荒芜,一直到后赵石虎时也利用冰井来贮藏过冰块,到了盛夏时拿出来分给大臣们吃。
(曹氏父子,引领了建安文学)
但像曹操这样修高台、挖深井来藏冰的方法实在太过奢侈,所以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平地挖深井贮藏冰块的方法,使得冰块的保存期大大延长,在地上打上一口八丈深的井,在把冰块倒入井内并封好井口,到了夏天使用时下层的冰块就如同刚凿下来一样,唐人《冰井赋》有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既然平地上也能挖井藏冰,而夏季炎热冰块的用量又很大,于是除了政府组织专人挖冰藏冰外,民间还出现了私家藏冰的“冰商”,他们自己挖冰窖冰井来藏冰,等到夏日再拿来售卖,不过这个价格可真是不便宜,“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可见作为消暑商品,小小的一块冰价格竟然能和黄金相比!估计除了富贵人家,普通百姓也就只能干看着咽口水了。
五代时期的《唐摭言》就记载了这么一有趣的故事,“昔洛阳西南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这货在长安街头卖冰,有过路人实在是热不可耐了想要购买,结果这商人自以为奇货可居,本来这冰块价格就贵他还私自把价格拉高了几倍,这下把客人惹恼了,他拂袖而去,由于天气太热这冰块反而融化了,真是弄巧成拙。
(白居易不但诗写得好,同样是个土豪,买冰都是一筐一筐的)
不过还是有土豪吃得起,像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大财主,由于他的诗歌广受老百姓喜欢,花钱买他诗作的数不胜数,借此发了大财的白居易“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这位大哥按筐拿冰,而且价格都不讲,实在是令人羡慕。不过白居易这样天天买也说明经营冰块生意的商家都是些民营企业,不管你是谁,只要给钱就能买到。
(可能杨家子弟们喝酒宴席上放置的冰山和《中华一番》里的类似?)
白居易已经够阔绰了,但还有人手笔更大,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贵妃的兄弟们仗着有个当贵妃的妹妹,举止做派都十分豪奢:“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人家是直接把冰山搬过来!
(唐代的哈根达斯:酥山,冰块上浇有奶油)
那么这一时期的贵族们夏天喝什么冷饮呢?除了常见的冰镇美酒,冰镇水果外,唐朝人还吃起了“哈根达斯”......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纷飞,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也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形成融合,草原百姓使用的奶油和黄油等乳制品传入了中土,所以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酥山:把冰块垒起来,浇上融化的奶油,再加上水果,蜂蜜并配上其他色彩染色,装饰以花朵,一盘“哈根达斯”就这么创造性地完成了!
(野宴图,酒席中央放置的就是酥山)
在唐朝墓葬的壁画《野宴图》中桌子正中间的就是酥山,唐人王冷然的《苏合山赋》中,还简单地介绍了“酥山”的制作工艺和食用场面。他写道: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漓而象起,元冬涸沍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霜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於四明。杨万里在品尝过酥山之后也写诗称赞:“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与此同时,唐末宋初发生了一件大事:人们掌握了如何人工制冰。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的硝石,在偶然情况下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将水温降低甚至冻结成冰,于是能工巧匠们开始利用硝石制冰,其实方法也很简单,用一个大罐子套小罐子,大小罐子中都放入清水,将小罐子密封后,不断地往大罐子里放入硝石,经过大量的吸热罐子里的水就结成了冰。更关键的在于硝石在溶于水后可以通过降温或者蒸发重新提炼循环利用,这样既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样也促进了制冰市场的繁荣。
(清明山河图中闹市区就有不少卖饮子、香饮子的冷饮摊)
冰块作为当年的王谢堂前燕,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代盛夏市场花样翻新,就算是普通的冰饮都有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水、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木瓜渴水、杏酥饮、紫苏饮、白醪凉水、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好家伙,就这么一算最少都有几十种了!东京城每到夏天冷饮生意都非常好做,有人写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马可波罗把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
元代在冷饮制作上有了新突破,拜蒙古人就是游牧民族所赐,奶制品的使用频率要频繁得多,冰淇淋闪亮登场!元好问《续夷坚志》记载了冰淇淋的制作方式,但元朝统治者把冰淇淋作为秘方,禁止除王室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制造冰淇淋,当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元世祖把这个秘方告诉了他,于是意大利视若珍宝保密了多年后再传到法兰西等欧洲国家,但冰淇淋一直属于王室贵族特供,普通平民是没资格享受的。
(其实咱们中国人才是冰淇淋的发明者,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直到公元年,才有意大利的一个妇女制成西欧的冰淇淋,很多人认为雪糕是西方传入中国,其实这是个历史的小误会,咱们中国才是冰淇淋的祖宗!
(清朝宫廷冰箱)
到了明清时期,冰库的规模就越发大了,《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共设冰窖18座,藏冰20.57万块!充足的冰块不但满足了皇上太后的口舌之欲(慈禧太后喜欢吃冰镇酸梅汤,还给冰镇甜瓜、冰镇藕片等取了个名字叫甜碗子),而且还出现了早期的空调和冰箱(同时通过冰块融化来降温保鲜),《燕京岁时记》也记载朝廷在三伏天给各级官吏赐冰,由于人多需求大,所以由工部给大臣们发冰票,凭票领取。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匆忙逃到了西安,正值盛夏老太后想吃冰镇酸梅汤想得不行,酸梅是好办,但战火纷飞,西安也没冰库,哪给你去找冰呢?这时候有人想起来距离长安百余里的太白山,山上有个岩洞里有冰,所以赶忙派人快马加鞭的取冰供太后品尝,老太后是如愿以偿了,只是苦了奴才们。
您看看,尽管这古代的冰库多由皇家和权贵所拥有,用冰吃冰也多为社会的上层人物,但冰库的发明和营造,人工制冰的技术却是咱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结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