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因素也开始活跃,风温和春温就是这个季节的高发病,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有必要把它们分辨清楚。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一般发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舌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点。风温和春温均属外感热病,且好发于春季,但从病因、初起病变部位、主要证候、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初起多见肺卫表热证。临床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若肺卫病邪不解,一可顺传太阴,阳明合病,出现邪热炽盛的证候;二是逆传营分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神志证候。病变的过程中,如果邪热壅肺,则可出现痰热咳喘气急;热入血络,则易发红疹;病到后期,多见肺胃阴伤,邪热不重,但有干咳,口渴,纳果等症状。
春温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的区别,外因为感受温热病邪,内因为里热内蕴,阴精索亏所引起。其发病急骤且传变迅速,起病即可出现里热炽盛的表现。临床多见发热,心烦懊恼,口苦口渴,唇焦咽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若病势发展,可深入营血,侵犯心,肝,肾,出现动血,动风,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若久热不退,病到后期,可耗损肝肾阴精,由于津液亏损,液少血枯、阴不潜阳,引动肝风,出现眩晕,缓弱的抽搐、震颤等虚风内动的证候,这是春温传变的特点。
春季风木当令,阳气生发,或者冬天气候温暖多风,人若起居不慎,就容易感受风热邪气,而出现风温证。风温证总的治疗原则宜辛凉宣肺。其主用银翘散。若邪传气分,应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如承气汤之类。若邪陷心包,则必须清心开窍,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清宫汤较适宜。若后期邪热渐退,宜用甘寒之药清养肺胃之阴,可用沙参麦冬汤来滋养肺胃,生津泄热。本病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颇为相似。临床上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1bai春温初起即见里热的证候,历代医家对春温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以伏邪温病而论的人占大多数。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热,至春季伏邪由内而发,或因新感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的急性热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心烦,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厥,发斑等气分或营血分里热症状,其病势急,病情重,变化多,发展快,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凡人体正气虚弱,复感春季温热病邪,即可发为春温。在治疗上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但也要结合护阴,透邪外泄。主用黄芩汤。兼恶寒头痛者,治宜表里两解,用葱豉桔梗汤加味。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者,治宜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治疗以凉肝熄风,清热凉血。若肝肾阴受损,治疗宜滋养肝肾阴精。
总之,两者均可发生于春季,但风温初起以邪侵肺卫之表证为主,春温初起以里热证表现明显,两者不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