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为小草,出山为远志,这句话在中药里可谓耳熟能详,但你知道吗,像这样根据所处地域不同而拥有不同身份的中药还有很多,就像我们非常熟悉的山药,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说起山药,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怀山药”,认为它出产在河南。但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其实同样也有山药,只不过在南方人眼里、尤其是在岭南一带的人眼里,山药并不是“药”,而是一种美食。
如果您身在广东,去各种美食店火锅店吃饭的时候就会发现,店家会把山药切成薄薄的片,就像北方人刷羊肉一样吃。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山药的前世今生。
在古老的中医典籍里,如《黄帝内经》就记载有山药,只不过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薯蓣”,这个名字沿用了很久,后来唐朝建立了,为了避讳唐太宗就改名为“薯药”。再到了宋朝,因为宋英宗的避讳而改成“山药”,之后一直沿用至今。
北方的山药,就像我们最熟悉的怀山药,它的地下根茎更细腻,而南方的山药相对就要出粗糙一些,或许这也就是古代本草家认为北方的山药入药,南方的山药为食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山药,现在已经是很多人家的家常美食,固然有它清爽可口的特点,但它的养生功用之广也是功不可没的。
据各种中药本草典籍记载,山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同时滋养肺脾肾三个脏腑,健脾、养肺、补肾。这些功用刚好又适合大多数人的日常养生,所以才被人们追捧。
而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对于山药也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发现它身上的那些黏液里含有丰富的生物质,能够起到降糖的好处。这个结论也就印证了中医将其用于“消渴”的理由。
概括山药的养生用途,我们至少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要掌握:
1、健脾:
这是山药最为人熟悉和喜欢的一个用途,在中药四气五味理论里,甘味入脾,而山药味甘而性平,能够健脾益气而滋养脾阴,这个特点是很多健脾药所不具备的。
比如白术的健脾就是以“燥湿”为主,党参的健脾则是以“补气”为主,基本都不能滋养脾阴的。
所以,山药在健脾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个万金油。只要是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这类问题,山药基本都能派上用场。
如果是脾虚湿盛的问题,也就是大便稀溏或者拉肚子,同时还伴有身体沉重乏力、神疲嗜睡等问题,山药可以和党参、白术、茯苓配伍。
如果是脾虚气陷的问题,山药还可以和补中益气汤之类配伍。如果是脾阴虚或者血虚之类的问题,山药还可以和龙眼肉、莲肉、扁豆、大枣之类配伍。
如果是小孩子的脾虚,山药最常见的就是和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等配伍,做成健脾糕吃。
3、养肺:
中药素有白色入肺的说法,山药质地白色和多黏液,既能健脾,还能养肺,有培土生金的五行特点。
一般来说,山药养肺的时候,多与百合、五味子、薏苡仁、桔梗等配伍。
4、山药养肾:
山药在健脾养肺的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滋补固肾,有助于维固肾气,且能利尿。
于是,对于肾气不足的遗尿,山药可以和益智仁、鸡内金、海螵蛸等配伍。如果是水湿癃闭,山药也可以和车前子、猪苓、木通等配伍。
如果是肾虚之人的日常养生,山药可以和枸杞子、菟丝子、芡实、女贞子等配伍,起到滋补元阴元气之用。
5、止消渴:
这个功用其实不单纯是现代科学的降糖,但我们也可以说它是调节血糖吧。
山药的止消渴主要适合下消,以气阴两虚的燥热为主,山药平补无燥,肺脾肾三脏同补的特点,也就很适合这类问题。
一般来说,山药常与知母、黄柏、黄芪、葛根、天花粉等配伍。如果表现为津亏明显,还可以配伍麦冬、石斛之类。如果阴虚生热比较明显,则还可以配伍生石膏、寒水石等等。
总的来说,如果是入药的话,当然以怀山药为最好。如果是食疗养生,则南方的山药也完全可以替代。这就是山药南北差异的介绍,您还有哪些知识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