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再没有比窝在被窝之内,睡个大懒觉更让人惬意的事情了,然而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棉被,其实在宋代之前却是个稀罕物。
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棉花最早出现在中原的时期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而宋代之前,史书里关于“棉”字非常稀少,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人们却并没有将其作为填充被料的棉絮,而是仅仅将其当作了一种奇特的观赏花朵来赏玩,直到宋代开始,棉被才逐渐成为了人们抵御寒冷的利器。
一想到数千年没有棉被的岁月,真是令人不禁瑟瑟发抖呀。
那么在宋代之前,没有棉被的岁月里,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细数下来,真可谓是五花八门。
一、皮货
我们在电视镜头里,时常可以看到远古人裹着一身兽皮的样子,人类没有动物那样厚密的体毛,这就使得其在抵御寒冷之时,单靠自身力量有些不现实,而为了存活下去,远古人类就需要借助其他动物的皮毛,来辅助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
一些有着致密皮毛的动物,便成为了人类的猎杀对象,像羊、貂、狐狸、大型兽类的皮毛往往成为了人们御寒的首选,当然在后来阶级分化之后的社会中,穿着皮毛也成为了一些穷人难以企及的奢求,他们只能寻找一些其他廉价物品来代替皮货御寒,而树叶、柴草、藤曼也都成为了些许御寒的物什。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在种植方面开始了一定范围的拓展,除了吃的粟、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之外,桑、麻、苎麻等经济作物也开始被发展种植,在很长时期之内,麻衣一直作为普通人们的御寒衣料,这种质地粗糙、穿着舒适度不佳的衣服,却因造价低廉被常人所穿着,而在没有棉花的日子里,平日所见的芦花、杨花、柳絮也都曾被填充到麻衣之内,作为隔热的材料,一些鸡、鸭、羊狗等动物在羽毛掉落或者夏季脱毛之时,人们也会收集起来,将之填充到麻衣之中,成为了最原始的御寒绒衣。
在棉花被装入被子之前,古人将晚上盖的叫做衾,在杜工部的诗歌之中就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南唐时期后主李煜也曾写过“罗衾不耐五更寒。”那时的衾隔热性能比较差,在寒冬之夜,单纯靠着多层罗衾来御寒,确实有些勉强。
当然在富户、权贵的家庭之中,这些体感较差的问题,完全可以克服,一些珍稀的毛皮衣服则成为了权贵们的所爱,这些动物的毛皮不仅软滑,而且非常舒适,因为这种动物皮毛,在获得之后也要通过一系列处理,才最终达到没有异味、柔滑舒适的效果,所以一般人是不容易获得的,而且有些皮货甚至价值连城,比如当年齐国孟尝君想要出关,就是献给了当时秦王爱姬一条白色狐裘,才最终如愿以偿。
此裘毛深二寸,其白如雪,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秦王所宠燕姬见之,问王何以贵?秦王曰:狐非千岁色不白,今之白裘,皆取狐腋下一片,补缀而成。此乃纯白之皮,所以贵重,真无价之珍也。齐乃山东大国,故有此珍服耳!燕姬羡慕不已。
皮毛所制成的衣服如此珍贵,更不用说那些用皮毛制成的铺盖、被料了,当然,这些东西虽然昂贵,但在皇室、贵族家庭之中,肯定也还是用得起的,而这些东西自然比以后的那些棉被的舒适度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得不感慨,有钱就是任性呀。
二、烤火
除了服饰、床铺之外,还有一种最原始的取暖行为,那就是烤火,人类在掌握到用火技巧之后,便再也不能与火分离,火在原始社会之时,在驱散了黑暗威胁的同时,也将温暖送到了冰冷的洞窟之内,极大的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
而烤火取暖,则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直到现在,不少我国北方农户们还以冬天烤火,作为主要取暖手段,而在农耕社会中,农作物的桔梗、枝干则是冬季烤火燃烧的最佳燃料,众人围在炉火之间,热量也随之传递,这种便捷、低廉的取暖方式,也成为了最实际、最受欢迎的取暖方式。
而即便是烤火,在富贵、权宦人家也被玩出了新的花样,比如宫廷内的火墙,火龙,通过走火通道传递热量,让偌大的宫殿之内,温暖如春,一点儿也不比现代的暖气房差,而一些手炉、脚炉、怀炉等小巧取暖设备,不仅给人带来了温暖,还是精美绝伦的装饰品,将取暖玩出了高度,玩出了品味。
因此,在古代没有棉花的时期,穷苦百姓们虽然不至于遭罪,但体感舒适度不行,而在豪门富户面前,御寒、舒适度不算是什么难题,而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御寒方面,也是颇为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