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
TUhjnbcbe - 2023/10/19 17:34:00

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问其由,主要是咳嗽在《金匮要略》中与痰饮列为一专篇论述,是说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如病例1。

例1 一*姓女子30岁,患者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茯苓,苏子,橘皮,杏仁,桔梗,生姜。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即止。

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胡老认为,本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满、咽堵、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此患者是痰饮引起的咳嗽,故服之方药对证,很快见效。方中苏叶,胡老常用苏子。如表证明显者,可同时加苏叶,或据证合用桂枝汤或麻*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贰:

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未能辨清寒热。如下面一个患者就是如此:

李某,男,63岁。患者咳嗽吐*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1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刻下证:咳嗽,吐*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腻,舌尖红,脉弦滑细。与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桂枝,细辛,干姜,白芍,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生石膏。

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已说明药不对证。再看他现在的症状,有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能否见效,还要看其服药后的反应”。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痰减少,口干减。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三钱,减生石膏为一两,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痰,去生石膏,继服十二剂症已。

例3 夏某,女,32岁,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证: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塘,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给以处方:

麻*,桂枝,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茯苓。

结果:上药服二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在讲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方证时已反复强调,本例也是这样: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水饮停于里,则里有所阻,表亦不适,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强宣其表,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水,则引邪入里,等于闭门揖寇,引狼入室。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水逐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肆:

临床常常见到一些干咳患者,胡老却与化痰降逆药,如半夏厚朴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咳很快即止,因怪而问之:“干咳多是阴虚或火旺,治疗应滋阴或清热降火,为何反而治之?”胡老解释道:“此是正治不是反治。”并从临床观察讲述了其治疗经验:有不少干咳患者,一直服药,咳嗽却经月不解,略观其案,辨证谓肺火或肝火或阴虚,治用*芩、山栀、生地、知母、贝母……却久治无效,原因何在?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中医辨证论治是辨全身,并不是依据一个症状。痰饮上犯致咳,是咳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咯出之痰是辨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症状。中医所述痰饮概念很广,无痰无咳者为数很多,有咳无痰者为数也不少,主要看整体辨证,从以下病例可看清楚。

例4 *某,女,38岁,干咳咽痒一月多。始服止嗽散加减,后服桑杏汤、麦门冬汤等加减,咳不但不减反而愈来愈重。近证:干咳,咽痒,口干,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日1—2行。舌苔白厚腻,脉滑细。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减:

茯苓,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陈皮,生姜,杏仁,苦桔梗,炙枇杷叶。

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减,三剂咳即止。此患者干咳、咽痒、口干,这些症状常见于肺热、肝火或阴虚。但本患者有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苔白厚腻、脉滑等,皆是痰饮之证。干咳主因乃是痰饮犯肺,肺失宣降。而口干、咽痒,是痰饮阻滞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因此,治疗这种干咳,用苦寒清热、甘寒滋阴皆是在加重痰饮阻滞,也即在加重痰饮上犯,故越治越重,迁延不愈。而按痰饮治疗,因方药对证,三剂即愈。

伍:

咳嗽多因痰饮上犯,肺失宣降,因此治疗上宣肺化痰是其大法。但依法治疗,有时疗效难尽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这种咳嗽如用宣肺化痰、解表化饮法治疗,当然不能见效。而应用和解少阳的方法,却能很快治愈。此在《伤寒论》已有明确记载,如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或咳者,是说许多出现小柴胡汤证者,不一定有咳嗽,但具有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兼有咳嗽时,这种咳嗽则适用小柴胡汤治疗。因此,胡老常用本方治疗咳嗽。

例5何某,女,34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3月12日:咳嗽断续二年。二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轻,咳嗽为阵发性,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点、晚上8点为著,医院服中药30余剂(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栝楼、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近证:咯吐白泡沫痰,恶心,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既往史:年患肺结核。胡老与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三钱,*参三钱,半夏三钱,*芩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桔梗二钱,白芍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上方去白芍,加枳实一钱、生龙牡各四钱,服六剂后两胁胀满已。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平。

本例特点:咳定时作、两胁胀满、恶心、咽干,少阳证具,说明此咳嗽之邪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也说明长期咳嗽,胃气及卫气虚,只用宣肺化痰药不能有效驱除外邪,此时必用*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以补中强卫,才能驱邪于外,邪去则咳自止。

以上所述,是以五个病例、五个方证介绍了胡老治疗咳嗽的主要经验。胡老是辨方证的,用于治疗咳嗽的方子很多,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杏石甘汤、桑菊饮、麻杏薏甘汤、泻心汤、麦门冬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汤等,即遇到什么方证时,就用什么方药治疗,不局于一方一法。

流感患者,服药则呕。小柴胡汤3剂,热退呕止。杨X,女,49岁。半月前患流感,发热不退。在某中医诊所就诊,一位80多岁的女中医开中药三剂,服一剂后热不减,呕吐不止,停后药。

医院呼吸科就诊。化验、胸片无异常,接诊的副主任医师说呼吸科都开清热解*药,病人呕吐不止,服后会加重,无法开中药。

开了复方甘草片,让病人回去调养。服后呕吐更甚,不能进食,半月体重锐减6斤。无奈返县城老家。

就诊时见:患者呕吐不止,自觉时寒时热,体温正常,食欲差,精神憔悴,咳嗽,咽干,少量白痰,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舌红苔白而燥,脉细。

用小柴胡汤三剂,热退呕止。

哮喘36年百治不效。射干麻*汤加减治愈。患者,女,45岁,这个病人9岁那年患麻疹,麻疹好了以后她就开始哮喘,以后逐年的加重,百治不效。

尤其近五年来她的哮喘进行性加重,到处奔波求治,就是治不好,只有服强的松来勉强维持。但是已经这样用激素了,效果也不好,而且副作用很大。

患者万般无奈,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来看中医。

就诊的时候,这个病人一直不停地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大量的白色泡沫痰,动一动就喘。

病久痛深,患者苦不堪言,说自己吃饭都吃不了,一吃饭就喘。因为哮喘,她呼吸困难,晚上压根没办法安睡。

而且因为长期服用激素形体肥胖,也就是咱们教科书上所说的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

舌诊见舌淡、苔白、水滑,摸脉脉沉而细。这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她的病情太严重了,哮喘害得她几乎不能正常的工作、生活。

用患者自己的话说,是:“大夫,你看我现在是一麻袋高,两麻袋宽,肥成这个样子,全身长毛,像猴子似的。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了,如果再治不好,我死的心都有。”

哮喘这个病,多年前张仲景先生就在他的书里告诉了我们治法。《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

射干麻*汤原方

射干、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大者洗)这个病人总是咳大量的白色泡沫痰,说明寒饮在肺,长期不愈。肾虚是本,在上要治肺,在下要治肾。用射干麻*汤加人参、熟地、当归、蛤蚧,温肺化饮,补肾纳气。

具体方药

射干、麻*、半夏、紫苑、款冬花、干姜、细辛、五味子、大枣、人参、熟地、当归、蛤蚧,五剂以后这个病人就基本上不咳,也不喘了,后续用此方加减巩固治疗一个月,病人就撤掉了激素,生活完全恢复了正常,随访观察,至今状态良好。

下腹部疼痛间断发作30余年,3付奔豚汤显奇效。李,男,76岁,教师。下腹部疼痛间断发作三十余年。有时一年发作二至三次,有时数年不发。

其人性情急躁,多怒,常在情绪不好时发病。曾做胃镜及肠镜检查,无异常。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近一周来腹痛又作,夜间加重,伴烦躁,气上逆,大便不爽,自述痛时腹部可扪及香肠样物隆起。舌略红,苔白稍腻,脉沉而弦。

证似奔豚,但药房无李根皮,先予温中散寒:大建中汤加半夏,附子。三剂。

服上药寸效不见,腹痛,夜不能眠,思肝脾不和,予四逆散合小建中汤,三剂。

三诊腹痛如前,气上逆,排气少,舌脉同前。予奔豚汤平肝降逆:处方 

李根皮、川芎、当归、

半夏、*芩、葛根、白芍、生姜、炙甘草三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药,当晚腹痛即缓解,近几日腹痛再未发作,晢愈。远期疗效待观察。奔豚汤,真神方也!临床应用,效如桴鼓!这就是学伤寒、金匮的好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