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幸存者,历经五千年而日益繁荣昌盛,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瘟疫流行是古代中国人最害怕的事情,历史上有记载的瘟疫就发生过几百起,然而依靠中医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每次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
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人们一开始束手无策,后来通过广东中医专家的努力,配合西医遏制住了病*蔓延。同样,在这次战疫中,中医药一开始就登上抗疫的最前沿。张伯礼等一批著名的中医专家亲临武汉,深入病房,了解疫情,把脉问诊,寻药开方,避免患者病情的恶化,降低了普发率和死亡率,在这场病*阻击战中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赢得了国人的肯定和赞誉。
在抗疫中,古代方药功不可没,连花清瘟胶囊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中药。它包含了古代三个著名古方:第一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是专门用于治疗发热性传染病的名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第二是采用了明代名医吴又可治疗瘟疫擅用大*的特点,让火热*邪尽快尽早从大便排出,以截断外感热病的病势;第三是选用了清代杰出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的“银翘散”,该方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下面,跟随清流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一、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类别:解表剂,辛凉解表
二、达原饮
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吴有性)所创,载于《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吴又可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芩(3克)甘草(1.5克)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三、银翘散
出自医学著作《温病条辨》,是清朝温病学家吴瑭论治温病时所创的一首方剂,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和鲜芦苇根共10味药物组成。其中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之效; 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助君药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穗、淡豆豉,辛温之性,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四者合而为臣药;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三者共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而为佐使药。10味药,君臣佐使配伍则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之功。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