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指掌》,清代医家张宗良所撰一方,原书载:“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六味汤,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可愈。
荆芥穗(三钱)、薄荷(三钱,要二刀香者妙)、炒僵蚕(二钱)、桔梗(二钱)、粉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上药俱为末,煎数滚去渣,温好,频频咽下,不可大口一气喝完。
如煎不得法、服不得法,则难见效,须依如此为度。倘要紧之时,煎及白滚水泡之亦可,此乃总方,看症之形名,然后加减他味,临证可细查。”
今人对于喉科六味汤的评价
现代中医耳鼻喉科鼻祖干祖望先生曾评价喉科六味汤:“《喉科指掌》……所订六味汤,组织严密,取药规范,疗效稳定,不愧为咽喉科自己的方剂,除还有养阴清肺汤的这两首专科方,找不到像样的咽喉专用方了。”
四川名医余国俊对这张方赞赏有加。他说:“细析方中6味药: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桔梗苦平,祛痰利咽;生甘草甘平,清火解*;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薄荷辛凉,疏风散热。综合观之,全方药性归于乎和,不寒不热,而能疏风祛痰,散结利咽。故无论风寒、风热、风燥,皆可加减应用。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附带言之,几年前医界有人宣称自拟一首治疗慢性咽炎新方,治愈率、有效率相当高,不少报刊相继报道。而检视其“新方”,竟然就是这首六味汤!”
喉科六味汤的功效分析
其一,甘草、桔梗合用,为桔梗汤,能利咽解*,缓急止痛;
《伤寒杂病论》第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如今,桔梗汤已成为临床治疗咽喉疼痛的基本方。
而且本方还能治疗肺痈,只是用量大些,桔梗可以15克——30克。可加本方不是单纯利咽喉,还有排脓作用。所以《金匮要略》载有排脓汤也是本方加生姜大枣。
桔梗汤只有桔梗和生甘草两味药物,综合其功效为清热养阴、解*、消肿排脓(消除脓胀,排出脓液)、利咽喉。
其二,荆芥与防风相伍,这是相须为用,能加强祛风之功。且荆芥既能祛风,兼入血分,防风为风中润剂;
荆芥为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据郑日新氏考证,以荆芥疗咽痛,盖始于南宋医家陈无言,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荆芥汤”一方,“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梗,咽之则痛甚。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开咽痛初用荆芥之先河。
后《局方》也载本方云荆芥汤: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
其三,薄荷散上焦风热,入头面眼耳、咽喉口齿诸经。
《本草纲目》附方利咽膈,清风热,以“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再比如逍遥散当中加薄荷疏肝之意;这里我想是否也有疏肝预防肝木克肺之意呢?!
如今烟草加薄荷或者薄荷脑也是取其清凉利咽喉之意!
其四,僵蚕能祛风痰,散结*。
《日华子本草》云僵蚕“祛风痰、散风*,解疮肿之药”;《百一选方》治“喉痹肿涩水谷不通,用白僵蚕五钱,胆星一钱五分,共研极细末,每服三钱,姜汁和白汤少许,调灌”;《医学纲目》“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白僵蚕捣筛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下,喉立愈”。
清代疫症名方升降散,治疗温病“如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方中亦用白僵蚕二钱。白僵蚕利咽解*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僵蚕、薄荷二药相合,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全方中正平和,无寒凉之弊,无温燥之虞,故喉症初起,不论红白,均可治之。
喉科六味汤的服用方法
本方为煮散剂,诸药为末,轻煎即可,盖与银翘散“肺药取清,过煎则味厚而人中焦矣”意同。
古人云:“走马看咽喉。”意思是说,咽喉科时有急症、危症。当急危之时,来不及煎药,白开水泡服亦能取效。
但服用的要求是,不能一口喝下去。要小口慢慢喝,而且要使药液顺着咖啡缓缓漱下,这是引药力入咽喉,以加强其局部治疗作用。
喉科六味汤原方为煮散剂,轻煎漱下,久煎则药性挥发。轻煎的要求是,先冷水浸泡药物半小时许,再用大火煎开,转小火再煮十分钟许即可。
临床我不用全方,择而用之,比如外感风热,初期发热咽痛,选用银翘散加蝉衣僵蚕荆芥等,这样里边含有荆芥桔梗牛蒡子僵蚕甘草薄荷等,虽然缺少防风,基本含有本方了。
对于感冒后期咳嗽不愈,风邪引发咳嗽,咽痒。可以选用止嗽散加僵蚕,汗不多再加防风薄荷等,这样里边含有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组合力量也不小。
风热初期咳嗽咽痛,可以桑菊饮加僵蚕牛蒡子射干之类,无非也是加强利咽喉祛痰三焦。
总之这次新冠后遗症,出现的咽痒咳嗽,可以选用本方配合辨证运用临床效果不错;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