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到古代的汉江,源头在今天陕西省的宁强县,有一些网友有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源头应该在甘肃省。后来我又查了很多资料,在陕西省宁强县这一说法是没有错的。
不管是《山海经》还是《禹贡》,都是把嶓冢山作为汉水的源头的。嶓冢山今日还在。从地图上看,这座山更像高原,许许多多相对平顶的山挤在一起,山与山之间是河流。这些河流汇合成两条大点的河,其中有一条就是汉水的源头。当然源头上并不叫汉水或者汉江,而叫沔河,这和《山海经》的记载完全一致。
《山海经·西次一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幡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鉤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如果有不喜欢文言文的朋友,上面这一段红色的字可以不看。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只简单讲5点。
第一点是,嶓冢山原本是一个很恐怖的名字,叫幡冢山。幡的本意是长条下垂的旗子,跟出殡的时候的白色的旗子很像。以前人死了做道场,丧家门口就要挂一条这样的幡。
而冢是坟墓的意思。比较矮平的叫坟,比较高的叫冢。在《山海经》里,有时候一整座山就是一座坟。比如华山就是一座坟。而《山海经》上讲到的华山,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华山。这么大的一座坟,不知道里面埋的到底是什么身份的人或者神。如果顾名思义,幡冢山也是整座山就是一座坟,而且曾经挂着长条的白色旗子。
上古时代是一个很神秘的世界。那时候有一些体型大到不可思议的神。其中《山海经》记载的最大的神莫过于炽阴,身长千里。估计这两座山就埋葬着这种大神。有一些神的寿命很长,但总归寿命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在外力的伤害下也会死。
第2点是,在《山海经》记载的这段时间里,汉江的源头气温比现在高得多。这段时间指的是颛顼后期,大洪水发生前夕,距离今天约年左右。当然判断气温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里出产的动物,其中包括犀牛。犀牛是大型食草动物,多数生活在亚热带或者热带地方。从这个信息来看,那时候的汉江源头气候特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省南部。
第3点是,按照气候和物产分析,这里应该出产大熊猫,但是《山海经》并没有记载。从气候方面来说,在云南、缅甸等地都发现过大熊猫生活的痕迹,他们是并不惧怕高温的。所以在汉江源头生活着大熊猫,是可能的。
从物产方面来说,桃枝、鉤端这两种竹子都是箭竹,正是大熊猫最喜欢的食品。
从今天的大熊猫分布情况来看,陕西省宁强县其实也是大熊猫生活地区之一。所以大熊猫至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但是《山海经》竟然没有记载,只能说明在当时大熊猫太普遍了,根本不值得留点笔墨。《山海经》的作者也没有预料到这个黑白家伙会成长为国宝。
第4点是介绍一个常识。在上古时代,每一条河有自己单独的名称。比如古*河就叫河,渭河就叫渭,汉江就叫汉,长江就叫江,洛河叫洛,沔河叫沔等等。后来才有了什么什么水的称呼,比如洛水、渭水等等,这是汉字的寓意增加了之后,为了避免混淆,才把单音词改成了双音词。
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水的名称来源于银河,因为汉水就像地面上看到的银河一样。这恐怕是搞倒了。银河又被称作河汉,河汉是*河和汉水的合称,这两条河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不可能银河既像*河又像汉水。所以只是用河流来比喻银河,而且是泛指的。当时的中华民族主要生活在北中国,而最重要的两条河就是*河和汉水,所以用河汉比喻银河。
第5点,就是跟本文标题有关的,这里有一种很神奇的草。神奇之一在于开黑色的花儿。世间的花万紫千红,黑色的花很罕见。这种花像蕙,蕙又叫蕙兰,或者蕙草,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如果像这种植物并开黑色的花,那是非常名贵的。可惜今天可能已经没有这种花了。
这种花“食之使人无子”,不知道科学原理或者医学原理到底是什么,但总归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避孕药。效果明显而且长效,肯定比西药强多了。如果今天还有这种草,进行医药开发,估计也能换的大把的人民币外加津巴布韦币。
宁强县在历史上又叫葭萌县、宁羌县、汉寿县等。关羽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就是被封在汉寿县的亭侯。亭在秦汉时期相当于乡镇派出所,刘邦曾经当亭长,大致相当于派出所所长。所以关羽的这个侯级别其实很低的。在经历了诸多历史风云之后,箭竹还在,大熊猫也还在,但是那种天然的避孕药,也就是名叫蓇蓉的这种草,却再也找不见了。
年的岁月,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其实不只是蓇蓉,《山海经》记载的绝大多数动物和植物到今天都已经灭绝了。
#我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