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十期小铺中药方剂上新 [复制链接]

1#

中药方剂铺子

x

01

中药学

//菊花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期

②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③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④疮痈肿*

煎服,5~10g。*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清肝明目。

//葛根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

①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②热病口渴

③麻疹不透

④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⑤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⑥酒*伤中

煎服,10-15g。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柴胡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①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②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③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升麻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辛、微甘,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升举阳气。

①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②麻疹不透

③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发斑

④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宜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用。

//蔓荆子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①风寒感冒头痛

②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

③头晕目眩

煎服,5-10g。

02

方剂学

//再造散

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芪(6g)人参(3g)桂枝(3g)甘草(1.5g)细辛(2g)羌活(3g)防风(3g)川芎(3g)煨生姜(3g)(原著本方无用量)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本证为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所致。

①恶寒发热,无汗——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之象。②热轻寒重与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并见——则是素体阳气虚弱,又感风寒之征。③素体阳虚,四肢失于温煦——故肢冷嗜卧;④阳气衰微——故见神疲懒言、面色苍白、脉沉细无力。⑤“阳加于阴谓之汗”,若阳气虚馁,无力作汗,“服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此为“无阳证”(《伤寒六书》)。若强发其汗,易致阳随汗脱,唯有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方为两全之策。①君药:以桂枝、羌活,臣药:防风、细辛,君臣相伍旨在发散风寒。②佐药:熟附子——温补元阳;③佐药:*芪、人参——补益元气,既可鼓舞正气以利发散,又可防止阳随汗脱;④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⑤白芍:养血敛阴,合桂枝有调和营卫之意,并制附、桂、羌、辛诸药之温燥;⑥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以助脾胃升发之气,滋汗源以助解表。⑦使药:甘草调和药性。⑧诸药相合:共成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功。

辛温与甘温合法,助阳气以散表邪。

本方为益气助阳解表之常用方。

以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

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桔梗一钱至钱半(4.5g)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5g)炙草五分(1.5g)红枣二枚

滋阴解表。

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本证由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①风热袭表,肺卫失和——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②阴虚本津液不足,又易生内热,加之感受风热外邪——故除风热袭表之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红、脉数等阴虚内热之症。③对于阴虚之人复感外邪之证,因其人汗源不足,若专事解表,不仅表邪难为汗解,且更劫阴液,两全之法,唯滋阴与解表同用。

治当滋阴清热,辛凉解表。

①君药:葳蕤(玉竹)——甘平滋润,滋阴润燥;②君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者配伍,滋阴解表,共为君药。③臣药:葱白、淡豆豉——助薄荷发表散邪,用为臣药。④佐药:白薇——清热益阴,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合白薇以滋阴液。⑤使药: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成滋阴清热、辛凉解表之功。

辛凉与甘寒合法,汗不伤阴,滋不碍邪。本方为治疗素体阴虚,外感风热之常用方。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大承气汤

泻下剂-寒下剂

大*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半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本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①里热结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a.“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b.“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c.“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d.“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②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③“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之津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④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逆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上述诸证虽异,然病机相同,皆因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故均用峻下热结之法。

①君药:大*——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用为君药。②君药:厚朴——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恐难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即柯琴《伤寒来苏集》所谓:“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厚朴倍大*,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③臣药: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④臣药:臣以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诚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荡热也。”⑤芒硝+大*: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⑥厚朴+枳实+大*+芒硝:四者相伍,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四药合用,使塞者通,闭者畅,热得泄,阴得存,阳明腑实之证可愈。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苦辛通降与咸寒合法,泻下与行气并重,相辅相成。

本方既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代表方,亦为寒下法之基础方,后世众多泻下类方剂均由此方化裁而成。

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厚而干,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1.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二两(6g)枳实炙,大者三枚(9g)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等。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去皮,清酒洗,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12g)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症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舌苔*,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①相同点:三方均以等量大*(四两)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但由于各方组成的药味和剂量不同,故作用同中有异。②区别:a.大承气汤:厚朴倍大*,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证;b.小承气汤:药少芒硝一味,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少了四分之三,大*倍厚朴,枳实亦少二枚,更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以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c.调胃承气汤:用大*、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故名“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一期一会,下期再会哦!

?(????)?

文字

《中药学》《方剂学》教材

编辑

富得流油的铺子小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