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伯未中医退热的十四种方法79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秦伯未(-),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七、表里双解退热法

表热当汗,里热当清当下,这是大法。假如发热时表里证俱见,或传变后表证未除,又见里证,可以疏表清里或汗下同用,称作表里双解法。

三*石膏汤:治疗表里、上下均热,脉象洪数,麻*、豆豉解表热,石膏、山栀、*连、*芩、*柏清内部上中下三焦之热。

凉膈散:薄荷、山栀、连翘、*芩疏表清热,芒硝、大*攻下。

防风通圣散(很常用的一个药方):治疗寒热,目赤,鼻塞,口苦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赤等症,麻*、防风、荆芥、薄荷、桔梗宣肺散风,*芩、栀子、石膏、滑石清里热,芒硝、大*泻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怫郁,加入当归、芍药、川芎、白术、甘草等调肝健脾。

另外,对于两经同病,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少阳阳明合病用柴胡升麻汤,也可称为双解法。

八、清化退热法

用于湿热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一经结合,不易分解。发热证中最常见的湿温病,治疗时如剥茧抽丝,去了一层,又来一层。

湿温病:身热上午较低,午后增加,两足不温,伴见头痛、自汗、心烦等热证,及胸闷、恶心、舌腻等湿证,又有口干不欲饮,饮亦不多,且喜热汤等矛盾现象,严重的出现神昏,亦时明时昧,不同于纯热证的狂躁不安。

治疗湿温必须清热化湿兼顾,并考虑湿邪偏胜或热邪偏胜,斟酌轻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疏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分解病势。常用方为三仁汤。

三仁汤:竹叶、滑石的清,厚朴、半夏、蔻仁的化,杏仁的宣,通草、薏苡仁的利;

甘露消*丹:*芩、石膏、连翘的清,蔻仁、藿香、菖蒲的化,薄荷的清宣,木通、茵陈的清利,再结合川贝、射干化痰利咽。

其他如杏仁滑石散、*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

即使到神昏阶段,用神犀丹而不用紫雪、至宝,也是取其清热安神之中兼有化浊开窍作用。

大概湿热证清热不难,化湿较难;如果不化湿,很难使热清解。对一般的湿热证,我主张在清化的治则上侧重化湿,也应结合宣透,用藿朴夏苓汤为主,参考其他成方。

最忌见热清热,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的局势。

湿热证以清化力主,在发热证上不能单靠清化,尤其初起多挟表邪,应兼宣透疏解。

九、清营解*退热法

用于温邪或温*或伤寒化热传入营分发热,须用清营解*。清营和清气是退热中的两个重要治法,应该清气而早用清营,反使邪郁不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亦使邪热燔灼滋变。

如何辨别邪入营分?最明显的是舌尖红,渐至舌质俱绛,伴见心烦、神昏、出血和斑疹等。常用清营汤、清宫汤。吐血、衄血严重者用犀角地*汤,神昏谵语者用紫雪丹、牛*清心丸等。

发斑发疹由热入营分引起,身热不解,肌肤出现红点红斑,一般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生地、丹皮及化斑汤,严重的用犀角地*汤。

清营解*并不专恃凉血,因为邪入营分大多由气分传入,已经传入营分之后犹可望其转入气分,如果一派凉血清血,反使愈陷愈深。当然,这是指一般而言,倘若热势深入营分,甚至动血,只需凉血清血,无需再用清气。

如大头瘟证,初起发热微恶风邪,数天后即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宜普济消*饮。薄荷、柴胡、牛蒡清泄风热,*连、*芩、连翘、玄参、板蓝根等重点泻火清营解*。

END

●秦伯未:中医退热的十四种方法(1—3)

●秦伯未:中医退热的十四种方法(4—6)

图片

网络

编辑

小京

扫码立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