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人参到星辰大海 [复制链接]

1#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807/4673902.html

很好我们又见面了,不过这次我们不讲伤寒了,而且是从人参开始出发,所以这是甘草的姊妹篇,甘草篇后面漏了一点小尾巴,这次可能也有所涉及,大家注意听讲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这次尽量简短,方便探讨。

气虚,就要补气,就要吃人参。

这种理念在我们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应该很是普遍。

缺钙补钙,缺维生素补维生素。血虚吃阿胶,肾虚服六味。

进一步说,脑梗活血、癌证抗癌、咳嗽止咳、发热退热,也是同一思维、同一理念,不过这是典型的低级思维,上不了台面。

李中梓对此有一个小诗作为映射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那么我们在用人参补气时候要思考几个问题

气为什么会虚?

治气虚不单应该补气,还应该增强体内生化气的能力,可佐用“补五脏之母气”的白术。脾土为五脏之母,脾健则气有来源。

我们发现如果病人没有丧失生气的能力,而是其他原因丧失的气,比如吐下。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

我们完全可以使用独参汤,而不用加白术。

气虚则浊生?

机体所需的是清气,气虚则浊生,补气尚需祛浊,可佐用“致五脏之清气”之茯苓,祛浊所以致清。

同理气虚而无浊可以不用茯苓。

另外需要调和者、调味者?

三药之外需要有调和者,守中焦者,可以佐用炙甘草。

当然,有了甘草,药味也较易入口。

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荣卫气虚,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点,白汤为何物?

古文中一般认为汤是水的意思

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晋.陶弘景

而高建忠老师则认为白汤属于一种茶叶,他的说法也有理论依据。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白。

——北宋.蔡襄《茶录》

有两个疑点

一人参要忌饮茶。茶叶中含有鞣质,与人参皂苷结合,不易被人吸收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宋.朱彧《萍州可谈》

“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柏》:这里的意思是以沸水冲泡。

所以这里的白汤点,可能就是白开水了,希望有大佬进行详细考证。

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

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

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

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

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

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脏之元气;

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母气;

茯苓甘温而洁,能致五脏之清气;

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

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

——明.吴昆《医方考》

医方考就在这里对四君子进行了详细的拆分

然后我们从四君子汤开始做加减,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不引人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

---元.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注:上文中“此五药”指的是平胃散,*芪建中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五苓散。

不过李东垣发现很多病还是治不好,

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芪以补之。

--元.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至于为何如此加减,就要知道李东垣的医学流派,是属于易水学派,他们的用药法度是药类法象学,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在这套理论中,药物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

茯苓属于燥降收类,淡渗能力强有利于渗脾胃之水,但是和脾整体的作用方向(脾主升)相反,所以要去除。

加上*芪,*芪属于湿化成类,补脾肺之气。

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之)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

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

——元.李东垣《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

补中益气汤前身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

部分患者服用六味药方之后,会出现胸膈的痞闷或者上火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中焦清气上升的前提,是中上焦的气机通畅,气血流通。于是东垣在六味药基础上,佐用了导气的橘皮,以及和血脉的当归身。

补中益气汤芪、炙甘草、人参、白术、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

治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

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大而虚;

或头痛恶寒自汗;

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

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

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

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

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

或入房而后感冒;

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急加附子;

或泻利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

---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内科摘要》

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发热,但是不仅仅限于发热,它可以治疗乏力,治疗饮食无味,甚至治疗虚人外感。

补中益气汤在外科领域和五官科领域里面的使用或者主治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李东垣内伤四方

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去茯苓,加*芪、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

清暑益气汤:四君子汤去茯苓,加*芪、升麻、苍术、橘皮、神曲、泽泻、*柏、当归身、麦门冬、青皮、葛根、五味子。

升阳益胃汤:四君子汤加*芪、半夏、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柴胡、泽泻、*连。

沉香温胃丸:四君子汤加附子、巴戟、干姜、茴香、官桂、沉香、当归、吴茱萸、白芍药、良姜、木香、丁香。

茯苓淡渗沉降不利于升浮,故在春升、夏浮两方中去而不用。

王好古

虽治伤寒,独专阴例”,创立“阴证学说”。

在阴证的治疗上,除使用前人的方药外,独创了四张方剂,即神术汤、白术汤、*芪汤、调中丸。

神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术(制)二两,防风二两,甘草(炒)一两。羌活

麻*辨证要点:风寒感冒,有咳喘,或者水肿

羌活辨证要点:风寒感冒,夹湿,项背疼痛,肌肉酸痛,无咳喘,无浮肿

张廷模先生说羌活比麻*的解表散寒的力量还强,但羌活不止咳

*芪汤

治“伤寒内感”,“三焦气虚”。

人参、*芪(味甘者)、白茯苓、白术、白芍药(以上各一两),甘草(炒)七钱半。

治“三焦气虚”,四君子汤加“补五脏诸虚不足”之*芪、“脾经之药,收阴气”之白芍药即为*芪汤。

调中丸

如大便结者,宜调中丸主之。

白术、白茯苓(去皮)、干生姜、人参、甘草(炙)

上等分,为极细末,炼蜜丸。

“大便结者”,四君子汤加“益脾胃”之干生姜,取蜜丸,即为调中丸。以“大便结者宜丸,以丸蜜润也”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术二两,防风二两,甘草(炙)一两。

白术汤,治“内伤冷物”用白术、甘草。因有“外感风邪”加防风。人参甘温壅补有留邪之弊,茯苓淡渗沉降不利于升散去邪,故去而不用。

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即《汤液本草》中所谓“苍、白有止发之异”。故白术汤以苍术易白术,即为神术汤。

大家可以去看看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的治疗范围。

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

这是为何呢?也是因为白术的解表功能。

此外关于人参补益闭门留寇这件事。

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清.喻嘉言《寓意草》

然后我们进行对比,四君子汤和理中丸。

四君子汤甘草人参白术茯苓

理中丸甘草人参白术干姜

茯苓甘草:主治动悸不安。此配伍甚多,配桂枝治疗心下悸、脐下悸等,配酸枣仁治疗不得眠,配知母除烦,配杏仁治短气。

茯苓白术: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方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等。渴甚配泽泻、猪苓,悸加桂枝、甘草。

——*煌《张仲景50味药证》

干姜主治结滞水*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日.吉益东洞《药征》

悸者,加获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汉.张仲景《伤寒论》

我们知道了茯苓侧重在于悸动和小便不利,这个问题是理中丸没有的,如果理中丸证出现了是要加茯苓的。同理四君子汤没有明显的寒热变化,如果有就要加干姜。如果有大寒,就要用附子。

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

补充一个问题,附子汤无姜的问题,附子汤为阳虚的痹症,这就决定了治疗方向是向外散的。

“凡味厚之药主守,?厚之药主散。?姜?味俱厚,故散?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通?,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不妨服?也。”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药相须为?,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增,同时附?的?窜之性随?姜内敛,直?内脏,扶其弱阳,难达其表。所以?姜在助阳的同时也制约了附??窜之性。?附?汤的作?是使药?达于表,所以不能再用守中的姜了。

无生姜,则以干姜代之。以余观之,仲景氏用生姜、干姜,其所主治,大同而小异;生姜主呕吐,干姜主水*之结滞者也,不可混矣。

——孙思邈

干姜……生者尤良

——《神农本草经》

干姜气温,禀厥阴风木之气,若温而不烈,则得冲和之气而属土也;味辛,得阳明燥金之味,若辛而不偏,则金能生水而转润矣,故干姜为脏寒之要药也。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然后我们来说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了生姜和半夏。(生姜大枣)

呕者,生姜主之,呕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生姜大枣基(不懂的可以看甘草篇)

异功散是四君子汤加了陈皮(行气止呕当然陈皮也有化痰功能但是远远达不到半夏的能力所以在气虚基础上痰没有或者次要而气滞是主要的)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的病证,见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胸脘胀闷不舒,饮食减少,肠鸣泄泻,或兼有嗳气、呕吐等表现。现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然后关于香砂六君子汤,他们是在六君子汤基础上加了香砂,不过香砂有所区别。

《医方集解》是香附砂仁

《古今名医方论》是木香砂仁

我们就知道了,两者区别在于木香和香附,两个都可以行气止痛,但是有所侧重,木香在于气分,而香附还侧有血分。

木香"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劣,膀胱冷痛,呕逆反胃。"

——《日华子本草》:

香附"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明.兰茂《滇南本草》

香附"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李杲

关于香附的作用大家可以去查一个文章写的比我好,是潘毅老师的《为什么一说疏肝就想到柴胡》

然后我们开始讲四物汤,我们一会还会回到四君子。

四物汤治血之有余,不治血之不足。盖血之有余者,溢而不归经,则用川芎上行巅顶,下至九泉以行血,当归引血归经,二味走而不守;用白芍之酸以敛之,地*直达丹田,二味守而不走,使血安于其位也。

——明.周慎斋《周慎斋遗书》

我们看到了这里说四物汤是治疗血不归经的,而不是血虚的,如果是血虚需要配合四君子汤。这是为何?

四君子乃胃家气分之专药,胃气虚而用之,功效立见。

即血虚用四物,亦必兼此。

故八珍之主治,不独气血两虚也,即血虚者亦须兼用。

但补气则偏于四君,补血则偏于四物。

若纯用血药,不得阳生之力,阴无由以化也。

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也需用四君子汤。

——清·张璐《张氏医通》

我们可以在临床中发现,不管是血热血寒血虚,我们都需要用四物汤作为基础,但是血热血寒只需要配合寒热,比如胶艾四物汤,芩连四物汤,并不会涉及气分,但是到了血虚就会加上气分药物,比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为何今人觉得四物汤治血虚,追溯源流,问题出现在四物汤的曲解上。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着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百度文库

包括教材也把四物汤直接归属补血剂,这是有失公允的,不过他是调经基本方是没有异议的。因为我们看他最早出现在一本伤科著作中,这就决定了其主要功能在于疗伤而非补益。至于补益作用可以退居次要地位。

“夫人之所宜赖以生者,血与气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清.张秉成《成方便读》

说到四物汤就得说活血化瘀法,也就不得不说起来两个著名的方剂,一个是桂枝茯苓丸,一个是血府逐瘀汤。

方中以桂枝为君药,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癥,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病;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

而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王清任并没有提及。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而为方,再加入了桔梗、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药下行,此三味并用,使气血升降,通天彻地,达到治疗全身瘀血的目的。

我们还是从以方测证的角度切入,两个方剂的区别在于用了温通还是行气,简而言之区别就是桂枝与柴胡的用药不同,桂枝侧重温通而柴胡侧重理气。所以桂枝茯苓丸更侧重于消有形的瘀血,而血府逐瘀汤主治因气滞血瘀而导致的瘀血。

这里大家不懂的可以去看贾海忠老师的讲解,更加详细。

那么现在我们把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结合,就是八珍汤了,是标准的治疗气血两虚的方剂,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根互用。

再之后加上*芪和肉桂就是十全大补汤。*芪固表防止补益向外耗散,肉桂温通气血基础上温阳,达到气血阳并补的功能。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很多加减,例如痈疽的托法(内补*芪汤),安胎(泰山磐石散)

内补*芪汤,治溃疡口干。此方以十全大补汤内去白术,加远志、麦门冬。去白术者避其燥能伤津也。加远志、麦门冬者,以生血生津也。如痈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消硬也。以上凡痈疽溃后诸虚者,当随证酌用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最后我们说一下安胎,泰山磐石散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安胎药物,当然还有当归散。我们对比一下药物组成。

泰山磐石散是八珍汤去茯苓加*芪*芩续断砂仁和糯米

当归散是当归*芩芍药川穹白术

我们可以发现泰山磐石散是完全包括当归散的当归散是泰山磐石散的子集。

怪不得朱丹溪提出“*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不过这个说法是有范围的,且看原文分析。

“妇人有孕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而生热,古人用白术*芩为安胎之圣药,盖白术补脾燥湿,*芩清热故也。况妊娠赖血培养,此方有当归、川芎、芍药,以保血尤为备也,服此药则易产,所生男女兼无胎*,则痘疹亦稀,无病易育,而聪明智慧不假言矣。”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

我们知道了“*芩白术乃安胎圣药”是建立在湿热为患的基础上的。

“妊娠无病,不需服药,若其人瘦而有热,恐耗血伤胎,宜常服此以安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共病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治热用*芩,寒则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气者亦不宜。盖凡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气虚则阳虚,而再用*芩,有即受其损而病者,有用时虽或未觉,而阴损胎元,暗残母气,以致产妇羸困,或儿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圣药’二字,认为胎家必用之药,无论人之阴阳强弱,凡属安胎,无不用之,其害盖不少矣。至若白术虽善安胎,然或用之不善,此其性燥而气闭,故凡阴虚者非可独用,气滞者亦当权宜。”

——明.张景岳《妇人规》

我一开始啊,没想那么多,看了高建忠老师的课有了一些感触,就想把自己掌握的一些东西串成串理解一下,然后发现越来越多,就决定写下来,慢慢咀嚼,很多东西在脑子里是不能细化的,细化是需要时间慢慢打磨的,而这一打磨,就出现了很多小火花,经过甘草篇和人参篇的整理搞明白了很多以前的老问题,也算颇有收获吧,在这里我再一次感谢各位的支持!走过这么长的路我越发的觉得郑老的这句话太对了,也送给各位了!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

最后吧我觉得标题应该改成《从人参到星辰大海》!各位觉得如何?

参考文献

1高建忠《高建忠讲〈脾胃论〉》

2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6北宋.蔡襄《茶录》

7宋.朱彧《萍州可谈》

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柏》:

9明.吴昆《医方考》

10元.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11元.王好古《汤液本草》

12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内科摘要》

13清.喻嘉言《寓意草》

14*煌《张仲景50味药证》

15日.吉益东洞《药征》

16汉.张仲景《伤寒论》

17明.戴元礼《证治要诀》

18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19《日华子本草》:

20明.兰茂《滇南本草》

21明.周慎斋《周慎斋遗书》

22清·张璐《张氏医通》

23清.张秉成《成方便读》

2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

25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26明.张景岳《妇人规》

27清.郑钦安《医理真传》

还有一件事!六一快乐!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童心未泯,永远充满希望,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勇猛如骑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