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含选择题问答题病句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s://m.39.net/pf/bdfyy/xwdt/

 

一、基本考试技巧

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那必须在平时积累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以最大限度地多得分,以获取最佳的成绩。下面就对考生在考场上如何答好语文试题作一下简要的分析,以期对考生能有所帮助。

1、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

2、正确处理考前5分钟。试卷一般是在开考前5分钟发下来,对于这5分钟,同学们要正确把握。拿到试卷后,首先要检查试卷是否完整,是否有漏印的现象,如果出现试卷破损不完整、漏印等现象,就必须要求监考教师对试卷进行更换,否则答题后才发现这些现象那就麻烦了,那样至少会浪费时间,更可能的是会影响你的答题情绪,从而严重的影响考试成绩;其次要要利用这段时间正确地填写密封线内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生类别等,要检查准考证号是否与准考证上一致,特别是答题卡上所填的准考证号与涂黑的数码是否一致;如果还有时间,可以放下钢笔,浏览一遍试题,大体上了解试题的数量、试题类型及结构,哪些试题可能是难题,哪些试题可能较为容易,这样才能对整套试卷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才会得心应手。

3、确定正确的答题顺序。在中考考场中,确定正确的答题顺序非常重要,因为答题顺序混乱,往往既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又会影响考场情绪和答题效果。中考试卷的制卷原则之一是对试题的排列顺序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一般考生按照试题的自然顺序进行答题是最好的答题顺序。按这个顺序答题既可以防止漏掉试题,又可以使解题思路连贯、完整,有利于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问题,有利于同学们缓解(甚至可以消除)考试的紧张心理。

4、采用正确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解答试题的关键一环。审题时必须聚精会神,可以采用“心中读题”的方法,尽量多“读”几遍试题,“读”题时要抓住试题关键性词语,必须找准答题的要点,审题时要尽量要做到准、稳,这样可以避免解题的随意性、盲目性。有些同学审题时粗枝大叶,还没有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就匆匆下笔,不加思索的解题,造成了本来应该会做的试题,因审错题意而失分;甚至有些同学解到一半考虑不对,匆匆擦掉(或者勾掉)重新开始,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又影响了考试情绪;而有些同学审题疏忽大意、漫不经心,答题草率了事、丢三落四,把题目中的几个层次的要求当成一个要求。同学们在中考考场中一定要克服上述审题缺点,这样才能不至于答非所问,从而赢得考场上的胜利。

5、向答题规范要分数。

中考的考试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考场上答题速度一般是很快的,这样就可能导致答题不准确、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实际上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有的同学认为字写得潦草点没什么,只要正确即可,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反正答完题以后还可以检查、修改。实际上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检查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同学根本就来不及检查试卷,即使能够发现书写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你要想改正或者重新抄写,你也只能是“望卷兴叹”(因为多数时候你已无时间做这些工作了,或者试卷中已没地方书写了)了。因此一定要尽力做到一次就写好,不要过多地修改,更不能出现大面积的涂改。卷面整齐清洁。

6、把好最后的检查关。

由于中考时间的匆促,解题时难免会存在某些疏漏,所以对刚刚做过的试题进行必要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解答完所有的试题后,可稍微停顿放松一下,伸伸懒腰,然后应该马上冷静下来,认真地对试题进行检查,检查审题是否正确,答案内容是否正确与完善。切记!不能做完试题后就匆匆交卷!对试卷合理的检查可以遵循下列的方法、步骤:首先检查准考证号是否填写正确,姓名、座号是否填好、答题卡是否填写的准确等。再次检查试卷是否完整,从试卷第1页开始,并且核对卷子页码。第三检查是否存在漏题现象,既要检查是否有漏做的大题,又要检查某题中的某一问是否漏答,特别要注意检查分跨在两页上同一个试题的后部分问题。第四检查时应该先检查自己认为可能错误率高的(自己把握不大的试题)且容易出错的试题;然后再检查较难的、自己认为把握性大的试题。

7、中考考场中除注意以上解题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考场必胜的信心,中考试题并不都是新题,更多的还是以前训练过的题型,只要你坚信考场必胜,那么你一定能够取得中考的好成绩!

二、病句修改题答题技巧

(一)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这种毛病是指句子里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2)搭配不当: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状语和谓语都是句子中密切相关的成分,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就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每年的发电量,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3)语序不对:这种毛病是指由于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造成语法错误。例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前后不一致:指句子在表达上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例如: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5)成分多余:成分多余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例如: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指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或用错关联词语。例如: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例如:止咳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二)答题技巧:

认真细致审读每句话,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一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一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一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要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三、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价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运用了ⅹ修辞方法,写了ⅹ的内容,突出了ⅹ特点,再联系上下文或主旨谈。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4、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5、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注意,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九)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标题、段首句、首括句、过渡句)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

(十)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

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一)判断文段的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十二)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三)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五、选择题答题技巧

1、读音识字

主要考查汉字字形,读音的识记和辨别。这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项目。运用选择题型,考查的覆盖面比较大,有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平时重视写字和读音的积累训练。对于读音,主要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形似字和形声字的辨析,对于字形,主要是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形似字和形声字,一般在每个错项中各安排了1--2个字音或字形的错误点,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可以让绝大多数考生认真审题之后就可轻松得分。对于这一类题目的复习,除了重点掌握好教材中所涉及的常用字的音,形,义外,平时要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形声字声旁与形旁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学会利用字义,词性等知识来区别,并做好归纳整理,专门识记。

2、词语运用

主要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这样的题目,既可检测学生平日词语的积累水平,又可检测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具体的题目是结合语境选词或理解词语在句子中使用的情况。对于这一类题目,复习时要注意认真积累课本中"读一读,写一写"所提供的词语,了解这些词的基本意义,使用范围,注意词语的搭配,语体色彩及感情色彩等,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和成语,平时加强训练,注意学以致用,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3、病句辨识

用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识,是当前各地常见的形式之一,这种题难度小,考查容量大。病句的类型不超过《考试说明》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和逻辑"等长见的语病。句子多以单句为主。复习时应通过专项训练,培养语感,归纳熟悉各种病句类型,形成经验,以便轻松应对。

4、对联或其他文化类题型

近几年泰安市的中考也曾考到这种题型,且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试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不但考查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涉及到语法知识中的短语类型与结构的问题。至于其他的文化类题,主要是一些名言或课外的某些诗句等。因此,在复习时要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生活与语文现象,如每家每户的楹联和一些名胜的楹联等,语法的知识虽说是只教不考,但很多教师却忽略了甚至没有教,这一点现象要改正,而且还要花一定的时间予以引导和落实。其他类的文化题得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自己的语感来判别。

5、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考查的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运用选择题型,考查的阅读面比较大,涉及到中考指定的作品(具体的篇目未定),命题者在设题时既注意了避免学生只看"读","简介"的不良倾向,又注意了避免偏重对冷门琐细内容的考查。因而,只要平时有认真通读过这些名著的学生,都会很容易地辨析是非判断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阅读时要注意主要的人物,地点,及故事情节及一些主要的细节等。总之,就是要求学生从现在起就要花一定的时间看一遍,至少在考场时有一定的记忆。

6、课内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亮点分析

这种题型主要以课内的讲读(精读)篇目为考查对象,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名篇,考查内容主要是文章的内容,主题,有借鉴意义的写作方法及一些文章的细节等。因此在复习时,至少要让学生看一遍,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不同体裁进行分类,并做好以上考点的梳理,除外还要落实好某些课后练习的内容,因为课后练习一般都能体现文章的重点。

7、文言文语句朗读的句中语意停顿

这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意在强调初中文言文教学重在通过句逗分明的朗读来整体把握文意的教学要求。这种题型主要是以语意停顿的标准来划分,而且一般只出现停顿一处,应该说难度不大,对于这种题,只要平时和复习时注意多朗读,以及理解句意,不读成破句,即可轻松解决。

8、文言文常见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所选的字词涉及古今异义,多义词,通假字和一些有特殊用法的词,还有几个常用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些都是平日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功,因而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此题难度应该不算高。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后练习出现的字词,要以这些为重点,落实到位,教师要做好这类字词的分类归纳,并通过训练加以巩固。

9、文言句子翻译

这种题型是考查文言文句子意思的理解和把握,虽然以一个句子来检测学生,但还是考查句子中一些主要的字词,如: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性活用等文言文语言现象,但运用选择题的形式后,难度大为降低,学生只要能理解语句的大意,即可作出正确判断。复习时除了扎实的把握上述的一些特殊字词意思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六、阅读题答题技巧推荐: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