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魏晋南北朝烽烟遍布战争频发,为何还能兴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茶叶的国度,饮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饮茶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东汉以降方才逐步流行开来,直至东汉时期,茶叶的使用还大多局限在药用价值上。

时至魏晋南北朝,饮用茶叶的习俗方才逐步在士人阶层中渐次流行。

可是,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纷乱不断,战乱频发的时代,为何在这样一个时期,饮茶之风还能迅速兴起呢?

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茶叶种植的扩张

1.从药用为主到饮用为主

《云谷杂记》记载“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

也就是说,饮茶习俗在魏晋之际方才流行开来,这是许多古人的认知,那么,

我们不禁好奇,在魏晋之前,人们究竟是如何使用茶叶的。

传世文献中,西汉时期有关茶叶使用的记载寥寥无几,且都局限在茶叶最早产地四川地区。

除了文献记载寥寥无几外,此时的茶叶也主要不是饮料,而是一种药材。例如,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写道“桔梗……蜚蠊、瞿菊、蕣诧……”。

根据现代学者考证,“蕣诧”就是茶叶,在司马相如笔下,茶叶与桔梗等常见中药并列在一次,由此可见,西汉人将茶叶视作一种药材,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直接写道“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由此可见,东汉时期士人对茶叶的药用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与此同时,在茶叶最初产地四川,慢慢出现了将茶作为饮料饮用的做法。

例如,西汉文人王褒在《僮约》中写道“烹茶尽具,铺已盖藏……武阳买茶”。

从这则记载中,我们了解到,至少从西汉时期开始,四川地区已经出现煮茶饮用的现象,且在四川地区颇为常见。

烹茶、购买茶叶、茶具都已经成为王褒家里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

不过,此时的茶叶饮用很有可能还局限在四川地区,在四川地区以外,饮茶之风尚未普及开来。

因为,文中的“武阳”同样位于四川地区,武阳距离王褒居住的成都不远,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在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士人中已经兴起了饮茶之风,但这种饮茶习俗还只是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性习俗。

2.饮茶风俗的普及与茶叶种植问题

时至魏晋时期,饮茶之风不再局限在四川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茶叶种植地从四川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华阳国志》记载,巴蜀的贡品为“桑、蚕、麻……丹、漆、茶、密”。茶叶是巴蜀地区特产之一,其他地区并未出产。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种植不再局限于巴蜀地区。

据《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

西阳、武昌等地在今天的湖北、安徽一带。由此可见,饮茶之风已经扩展到长江中游地区。

再结合有关长江中游地区百姓入山林采茶的记载,不难推测,正是因为茶叶种植的扩大,顺带刺激了饮茶之风的流行。

正如晋人王浮在《神异记》中的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裴渊在《广州记》中记载“西平出皋庐,茗之利,茗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由此可见,当时采茶已经是一部分百姓从事的工作,不同地区的茶叶也产生了自身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茶叶人工种植比例大大增加,在两汉时代,不少茶叶都来自野外茶树,人工种植茶园面积有限。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工茶园面积迅速增加,成为茶叶的主要来源。

据《南齐书》记载,“(明善)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明善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

刘明善在做海陵(江苏泰州附近)太守时,带领百姓种植茶树,获利颇丰由此可见,当时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颇为可观,销量也不错,才能为当地百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茶叶的功效与饮茶阶层的扩大

1.茶叶的多种功效与流行

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种植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这只是饮茶之风普及的基础物质条件,士人纷纷爱上饮茶还有许多原因,茶叶自身具有的多种功效就是诸多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

众所周知,魏晋以降,士人、贵族纷纷喜爱饮酒作乐,纵情生活,但是,饮酒过量会对身体造成较大危害,且妨碍日常公务的处理。

有关醉酒误事、出丑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史籍中比比皆是,例如,《三国志》中记载,孙权送女儿出嫁,大摆筵席之时,时任选曹尚书的顾谭参加宴会,饮酒过多,“三起舞,舞不知止”,饮酒后大为失态。

这种情况在当时应该颇为常见,于是,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茶叶就派上了用场。

《全晋文》记载,当时的士人已经对饮茶解酒之法有了深刻认知,当饮酒过度之时,“(士人)并催厨人,来作茶饼,熬油煎葱,例茶以绢……十杯之后,颜解体润”。

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的士人已经知道,饮酒后,煮茶饮茶可以迅速醒酒,使人从醉酒状态中迅速清醒,恢复正常的神志。

此外,饮茶能够有效缓解疲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十分重视茶叶的这种功效。

《全晋文》记载,刘琨对茶叶的这种功能大加夸赞,刘琨说道,“吾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

刘琨认为,茶叶有助于消解烦闷,这应该是当时士人的普遍认知。

王羲之也曾提到茶叶的类似功效,他说道“节目萦牵少睡,觑茶微炙,善佳”。

正是因为茶叶有着如此多的功用,茶叶逐渐成为了贡品、祭品,甚至成了酒的替代品。

刘宋时期的文人山谦之在《吴兴记》中写道“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茗”。

所谓“御茗”就是贡茶,由此可见,当时的地方大员开始大量进贡茶叶给皇室饮用,皇室也对此甘之如饴。

皇室对茶叶的偏好带动了士人、贵族乃至平民争相效仿,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饮茶之风就此普及开来。

茶叶更是成为了市场上必备的商品之一。《茶经》中记载,“闻(洛阳)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

巴蜀地区的老妇人跑到洛阳的集市上兜售茶叶,从这则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洛阳士人、贵族对茶叶需求量之庞大。

随着饮茶的流行,茶叶还进入了祭祀体系,成立祭祀中的常见物品。

《南齐书》中记载,齐武帝临终前下达了一道遗诏,遗诏中说道,日常祭祀他,只需要“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这则遗诏透露出,当时的上层贵族多以茶饮作为日常饮料,于是在祭祀之时,茶饮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祭祀贡品行列之中。

与此同时,茶叶还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酒精的地位。

为了避免饮酒误事,不少官员、士人用饮茶代替饮酒,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的敬意。

例如,《三国志》记载,韦曜不善饮酒,饮酒最多就是三升的量,为了避免出丑,孙皓还特地密赐茶水,以茶代酒,在宴会上照顾吴国大臣韦曜。

这则记载说明,当时不善饮酒之人已经慢慢地使用饮茶代替饮酒,这就是今天常说的“以茶代酒”。

2.不同社会阶层之人的饮茶风俗

东汉时期,饮茶还局限在士大夫群体、贵族群体中,例如王褒等人,都是当时最先引用茶水的一批人。

时至魏晋南北朝,茶叶的饮用逐渐在各个社会阶层普及开来。

首先,饮茶成为皇室内部的惯习。《晋四王起事》中记载,“晋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晋惠帝在经历颠沛流离,最终返回洛阳后,宫中侍从以茶叶相待,可见茶叶是宫中的一种常见饮品。

其次,不少王公大臣也爱上了饮茶,《晋书》记载,桓温十分节俭,每次待客都只用极少量的茶水和瓜果,可见,这种茶叶、瓜果的配置是当时士人待客的普遍组合方式。

最后,不少平民也开始饮用茶叶,这很可能是受到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的影响。

《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老妇人买的茶并不是什么名贵茶叶,售价低廉,还引得市场之人争相购买,从早至晚,从不间断,当时下层民众喜爱饮茶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结语

饮茶并非自古有之,在两汉时期,茶叶的药用价值要远大于饮用价值,当时虽有一些四川士人开始陆续饮用茶叶,但饮茶风气并未普及开来,在四川地区以外也极为少见。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气迅速在长江流域流行开来,这又是为何?

原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四川地区扩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供应量的上升为饮茶风气的流行提供了基础条件。

与此同时,茶叶的各种效应得到了士人的重视,士人意识到茶叶具有提神醒脑作用,能够缓解疲劳,茶叶就此逐渐成为士人日常饮用、待客的饮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